越医在中医药史上的“十大首创”
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医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最具原创性的科学和文化,而其中,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越医至少为之奉献了 “十大首创”,为中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在中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张景岳首创温补之说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精通《易经》,主张医易同源。在长期的实践中,他结合研究《内经》,针对传统的中医观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大胆地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首创温补之说,这是中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
张景岳晚年将其毕生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著成《景岳全书》,终成一代宗师。《景岳全书》,论其整体性,全面性,辩证性,至今无人能超越。
傅懋光首开官方中外医药交流先河
明代御医傅懋光少时为生活所迫走上了学医之路。当时东北一带流行时疫,傅制方救人,“所活甚众”而“不取其利”,一时医誉大震。返回京师后,又遇时疫,傅再展身手,并晋身宫庭。
明万历四十五年,朝鲜国派遣内医院教习就医药学有关问题就质于明太医院,傅懋光被任命为正教,主持讲学,和朝鲜医官一问一答,对答如流,并留下了答辩纪要《医学疑问》,为天朝挣足了面子.他的这一行动,也首开官方中外医药交流先河.
俞根初首创绍派伤寒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江南水乡,日照水蒸,潮湿温热,特别是以伤寒为主的疫病丛生,严重地危害着越地人民的健康.
俞根初行医近半个世纪,擅伤寒时症,日诊百数人,并从越地实际情况出发,写出了<<通俗伤寒论>>,绍派伤寒因此发端。后来在一大批临床经验丰富,又有创新精神的越医何廉臣、曹炳章、邵兰荪、胡宝书等前赴后继努力下, 绍派伤寒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
绍派伤寒与一般中医流派有所不同,其前后医家无明显的师承关系,这在中医史上是一个特例。它的形成 标志着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和治法上的又一创新,其独特的理论和辩证用药方法,丰富了祖国医药文化,为平息伤寒、温病学派之争作出了贡献。
俞根初首创腹诊
俞根初在绍派伤寒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诊治手段也随之变化发展,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结合浊病学察舌、验齿等经验,望诊特重望目,六经辨苔,并首创腹诊。
腹诊首见于《内经》,惜零星而又轶散。俞根初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经验:“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他集先贤菁华,融个人心得而汇为专篇,推腹诊为“诊法之第四要诀”。医界公认,系统完整的腹诊之法,自俞根初始。
钱氏女科首创非处方药
钱氏女科,世居山阴石门槛,又称石门槛女科,迄今已二十二代。宋高宗赵构在绍兴行宫暂留期间,后妃、嫔染疾,每延钱氏女科诊治。
钱氏女科所创之生化汤,为妇科之常用方,药店备为通行官方,不必就医诊治.这是我国最早的非处方药,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非处方药,迄今还在应用.
何廉臣首创格式化医案
清末民初绍兴名医何廉臣学业精深,颇浮众望,于结社办报,光大绍派伤寒学说、整理古籍、推动中西医汇通诸方面,颇多建树。 何廉臣向重医案,针对当时重虚轻实、不知所云的医案流弊,何氏内斟今古,外参东西,大胆创新,设计了“格式化”的新医案,新医案分病源、病状、病所、病变、诊断、疗法、药方、看护等八项,明白易晓,简便易行,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影响遍及全国。
何廉臣首创中西医沙龙
作为绍兴医学学会会长、绍兴中西医协会监察委员会委员长,何积极推动创办了《绍兴医药学报》、《绍兴医药月报》,并邀请基督教医院的外籍西医一起,每月举行“朔望汇讲”,这可能是我国最早期的中西医沙龙之一,对于推进中西医汇通起到了积极作用。
曹炳章首撰中医药大辞典
绍兴医家除了悬壶济世、妙手回春之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痴迷藏书,善于著书立说,曹炳章更是个中翘楚,1934年,他受上海大东书局之聘,从所珍藏的近万种医籍中,精选珍稀名贵版本和自己著述、增订、圈点、校订365种,名曰<<中国医药大成>>,共13类1000册,于1936年编成。煌煌巨著,洋洋大观,这是中医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医药大辞典,震撼了海内外中医界。
曹炳章首倡统一病名
因曹学识渊博,著述宏丰,1931年在中央国医馆成立大会上被推为名誉理事,并屡任绍兴国医公会常务主席。期间,他提出“统一病名”和印制“中医处方新衡旧称对照表”,从而结束了各地病名不一, 新衡旧称混乱的局面.
裘吉生首倡设立”国医节”和中央国医馆
自西医东渐之后,对中医的质疑就没有断过。1929年,当时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悍然通过所谓“废止旧医以扫除卫生事业障碍案”。以裘吉生、曹炳章为代表的越医闻之挺身而出,特别是裘吉生联合群英奔走呼号,为捍卫千年中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裘生性刚毅,为人热忱,曾参加光复会,同盟会,与徐锡麟、秋瑾等均有交往,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医家。
1929年,裘听闻“废止旧医案”一事后,拍案而起,迅即联络同人发文表示坚决反对。并作为浙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中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会上,他慷慨陈词,涕泗横流,疾呼团结反击,并第一个站出来自荐赴南京请愿。他还提议会议当天为“中医药界大团结纪念日”,这就是后来”317国医节”的由来.
在全国中医药界的坚决反对下,提案被迫撤消,但中医一直备受歧视。裘吉生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同当局反复斗争,当局终于通过了由他提出的设立中央国医馆的建议。
综上所述,越医既有中医理论上的创新,如首创温补之说,首创绍派伤寒等,又有诊治手段的创新,如首创腹诊和首创非处方药,也有推动中医发展方面的创举,如首开官方中外医药交流和中西医汇讲沙龙,首倡设立国医节和中央国馆等,还有中医制度层面的创新,如制定格式化医案和统一病名等.越医对中医的贡献,越医在中医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