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话: 0571-87234469
  • 传 真: 0571-87245803
  • 电 邮: zjyyyx2007@163.com
  • 邮 编: 310003
  • 地 址: 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路96号绿地中央广场11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医药联手 经方惠民
时间:2011-04-14 06:49:55        发布/来源:中国医药报


  ——2011经方医学论坛侧记
“神农尝,伊尹制,经方出中华……”4月9日上午,在一首颂扬经方的歌声中,为期两天的“中国·南阳2011经方医学论坛”在仲景故里拉开序幕。论坛由致力于经方药开发、生产的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专注于经方研究和推广的黄煌经方沙龙网等主办。此次论坛特色鲜明,一些亮点引人关注。

  医药联手 共推经方发展


  中医界和中药界联手推动经方的发展是本次论坛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在论坛开幕式上说,中医药尤其是张仲景的经方,几千年来在维护炎黄子孙的生命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药制药企业肩负着促进和保护经方的责任和使命,不能让经方在现代人手里萎缩下去,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弘扬和发展经方。


  在今年的“两会”上,孙耀志就提出了“关于加强中药经方研究、开发、应用”的议案,提出了修订中药注册管理办法,针对中药经方的特点,制订出适应经方开发的政策、法规;中医药高校要重视并加强经方教学研究工作,培养经方的临床研究、应用人才等建议。他认为,中医和中药的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中医的发展,中药将成为无本之源,没有中药的发展,中医也会失去存在条件。因此,他认为医和药联手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方的传承和发展。


  黄煌经方沙龙网创始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经方医学研究的黄煌认为,企业与临床的合作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他介绍说,经方研究开发“国外热,国内冷”,长期以来我国经方制剂的研究开发始终滞后于日本,其中经方医生与制药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度合作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日本已开发出《伤寒杂病论》中200多首方的颗粒剂并在临床应用,这不能不让人着急。这样下去,我国很有可能会成为廉价的经方原料的提供国,把制剂的市场拱手让人。另一方面,如果我国的企业能有条件开发出更多的经方制剂,标准化的制剂相对于目前多用汤剂的现状,将有利于医生之间的经验共享,形成临床经方使用标准,这对于经方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方传承 根植于民间沃土


  在大城市、大医院,在现代医学的挤压下,中医药的市场在逐渐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但据介绍,在基层的医院、诊所,一方面因中医药的简便廉验,另一方面因几千年来中医药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医药充满活力。尤其是经方,药味少,又多是方证对照,学习起来摸得着看得见,所以受到很多基层医生的认可。


  此次论坛的一个特色就是参会者大多是基层医生。在论坛上,除了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的李发枝教授做了《金匮》方临床应用——几首方合用的体会,以及黄煌做了口腔病的经方疗法讲座外,其他均为基层医生之间的经方应用交流。


  对于这样的论坛和交流,黄煌评价认为,没有职称高低之分,没有资历深浅之别,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是专家、学者。来自基层的那种浓浓的草根味,新鲜、活泼、真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的医案朴实新鲜,他们的经验实用可信,他们的思路新颖别致,是教科书所无法比拟的。不过他认为经方“民间热,高校冷”的现状也亟待改变。孙耀志也认为,中医药文化应该科普化、大众化、社会化。


  因为药味少,不像现在有的医生开的处方动辄二三十味中药,所以按经方开出的处方很便宜,也深受老百姓欢迎。黄煌认为,经方的推广和发展,会在一定程度缓解“看病贵”问题。


  相关链接 


  经方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学术分支,简称经方。所谓经方,本是古代经验方的称谓。明清初期伤寒学迅猛发展,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医家视为医学经典,仲景方便由古时的“经验方”变为经典方的“经方”,如徐灵胎说:“古圣治病之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经方,现在已经成为经典方以及经方医学的代名词。经方医学强调方证相应,重视药物及其配伍的研究,重视临床技术的研究,以擅用经方大剂为临床特色,学术个性非常鲜明。加强经方医学的研究与传承,是当前以及今后我国中医药界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