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话: 0571-87234469
  • 传 真: 0571-87245803
  • 电 邮: zjyyyx2007@163.com
  • 邮 编: 310003
  • 地 址: 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路96号绿地中央广场11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最是一年春好处
时间:2011-04-14 06:48:03        发布/来源:中国医药报


  ——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点击
编者按:日前,2010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终审、公示工作完成,24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对79项科技成果进行了终审,最终有35个项目脱颖而出。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获奖项目涉及基础、临床、药学、针灸等多领域,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反映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学术百花齐放的局面。本版特将一等奖获奖项目整理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点击1:2型糖尿病证治规律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山东蓬莱市中医院


  完成人:倪青、林兰、魏军平等


  该研究通过对533例2型糖尿病(T2DM)的分析,首次证实乏力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占88.74%);虚证中阴虚证最多见,气虚证次之;实证中血瘀证最多见、热盛证次之。通过3247例T2DM辨证方法和“药-证关系”分析,发现证型可归为三类:第一类阴虚热盛证,第二类气阴两虚证,第三类阴阳两虚证;阴虚热盛证以生地、麦冬、知母为主药,气阴两虚证以太子参、生地、白术、丹参常用。在265例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S)中,气虚证、阴虚证为基本证型,血瘀证随病程延长而加重;病程早、中期以气虚、阴虚、热盛为主证,后期以气虚、血瘀、阳虚为主要特征。在1371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气阴两虚挟瘀挟湿最为常见,瘀证贯穿始终,症状以乏力、视物模糊相兼出现为主;最多用的方剂是益气药合六味地黄汤、补阳还五汤等。1274例T2DM合并冠心病中,最常见症状是乏力、胸闷、多尿,证候以气阴两虚最多见;常用药以茯苓、丹参、生地、川芎为主;方剂以生脉散和六味地黄丸为主。1185例糖尿病肾病中,症状以口干频率最高,其次为多尿、乏力;证型以气阴两虚居多;六味地黄丸使用频率最高。662例糖尿病下肢疼痛中,以瘀血阻滞型最多,其次为湿浊内蕴、湿热内蕴、阴虚内热;疼痛部位和性质各有特点。


  本项目通过科研协作和“十一五”专科协作,推广应用于全国24家医院,并建立起一支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队伍。


  点击2:黄芪牛蒡子系列方治疗糖尿病肾病


  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完成人:陈以平、王琳、张先闻等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上海市卫生局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的资助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带领其课题组开展了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了黄芪牛蒡子系列方能够减轻早中期糖尿病肾病肾损害,对于肾小球滤过率(GFR)轻至中度下降的Ⅳ期糖尿病肾病亦有保护残余肾功能、有效延缓其进展的重要作用。通过系列实验研究,阐明了黄芪牛蒡子系列方的作用机理与作用靶点为拮抗糖尿病肾病氧化应激这一糖尿病肾病发病的核心机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拆方研究,揭示了黄芪牛蒡子系列方的配伍规律,从药证相应的角度验证了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内热炽盛治宜清热养阴,晚期脾肾阳气俱虚治当温补为要”的指导理念。


  上述研究证明了中医药在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亦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开发防治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延缓中晚期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新型中药制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成果已在龙华医院应用10余年,就诊病患遍及海内外,并已被包括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等多家医院在内的肾脏科应用于临床,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点击3:道地药材研究模式及模型构建


  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完成人:黄璐琦、郭兰萍、吕冬梅等


  本项目建立了道地药材整体性研究模式。 以苍术为例,采用化学计量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多元统计等手段系统开展了道地药材的表型特征、道地药材形成的遗传特征、道地药材形成的环境特征提取,并分析了三者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中医天药合一的道地药材整体性研究模式,构建起道地药材研究模型。针对道地药材研究模型缺乏的现状,在分析模型特点的基础上,以丹参为例,构建了丹参毛状根再生体系,利用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结合药效学实验评价模型的再现性,利用流式细胞术、rol基因等遗传学分析评价模型的遗传稳定性,通过施加不同无机元素研究环境因子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评价模型的实用性。


  本项目建立了系统研究道地药材遗传特征、环境特征及表型特征三者相关联的研究模式,突破了孤立研究道地药材表型特征、遗传或环境机制的做法,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药材道地性形成的真实状况;首次构建了道地药材研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全面评价,为在实验室内开展道地药材的遗传与环境机制,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道地性形成影响的受控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项目所构建模型已在道地药材研究中成功应用;构建的道地药材表型特异性、环境和遗传机制研究平台,目前正在申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


  点击4:脊柱退行性病变动物模型研究


  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


  完成人:王拥军、施杞、周泉等


  该项目将脊柱力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与中医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痹证学说等有机结合,先后建立25种脊柱退行性病变病理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进行了机理研究。


  病理模型:包括动静力失衡性、去双前肢诱导直立型、低头诱导型脊柱与椎间盘退变模型以及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慢性压迫损伤与减压模型;提出并证实“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脊柱退行性病变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以及“恢复脊柱平衡”的预防与治疗学思想;提出并证实“椎体骨赘来源于椎间盘软骨终板边缘增生”,PLA2、PGE2、TNFα等是“盘源性颈腰痛”的发病基础,提出“抗炎法治疗颈腰椎疾病”的观点。


  病证结合模型:通过病证复合,建立了气虚、血瘀、肾亏及气虚血瘀肾亏型颈椎病动物模型,气虚、血瘀、肾亏主要通过干预免疫代谢、凝血、内分泌系统,加速颈椎间盘退变;建立了风寒湿痹证型颈椎病模型,提出“颈椎病从痹论治”的学术观点,验证了“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病机学说。


  基因敲除与转基因动物诱导脊柱退变模型:主要有Smad3 KO,HIF-1KO,OPG KO,b-Catenin cKO,Col2a1-ICAT-tg Mice,ICAT-tg Mice,SOX9a tg Zebrafish等。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并证实Runx1、Runx3及亚型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中的作用,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建立的动物模型技术和方法在海内外58家单位推广应用,总体提高了对脊柱退行性病变规律的认识。


  点击5:补肾益气法与宣肺法治疗哮喘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完成人:董竞成、倪健、宫兆华等


  本项目研究发现: 哮喘“肾气虚”的内涵可能为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和免疫功能紊乱为代表的机体内在抗炎能力低下;哮喘“肺气实”的内涵可能与肺部炎症过度、气道痉挛、痰液分泌增多等有关,其中“寒痰”的气道炎症以EOS增多,伴ECP、IL-5升高为主,“热痰”的气道炎症以NEU增多,伴LTB4等升高为主。哮喘的治疗应将宣肺法和补肾益气法结合起来,既注重改善气道局部炎症,又注重调动整体抗炎能力,提倡“发时治肺兼顾肾,平时治肾兼顾肺”,较传统“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认识有所深入。


  本项目采用补肾益气法联合吸入激素既可增强中重度哮喘临床疗效,又可提高激素依赖型哮喘口服激素撤除成功率。保护HPA轴功能、调节免疫,是其部分疗效机理,其中补肾法侧重改善HPA轴功能,益气法侧重调节免疫。采用宣肺法治疗轻中度哮喘也获得一定疗效,直接拮抗肺部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舒张气道等是其部分疗效机理。


  本项目历时20年,相关内容已编入《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药学》和《肾虚与科学》等专著内,并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主持编写中医哮喘临床验证方案和临床路径。本项目开发的院内制剂气道稳定剂,年用量10万支左右,并参与研发国药补肾防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