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足三里调节胃肠功能有了科学解释
时间:2010-06-18 17:11:49
发布/来源:中国医药报
我国的传统医学博大精深,但发挥疗效的作用机理却往往难以阐述。比如针刺足三里穴位对机体胃肠道相关功能有影响,能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和胃健脾,但其作用机理却尚不完全清楚。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等研究后认为,其可能是通过针刺信息传导,激活与机体胃肠功能相关的脑区,通过下行神经作用于靶器官,增加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含量,降低胃黏膜损伤因子含量,从而达到调节机体胃肠功能的作用。近日,这一研究结果由中国科协与《中华医学杂志》联合向媒体推荐。
研究人员以上海同济大学16名健康在校学生为志愿者,平分为真穴组和假穴组。前者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后者选取足三里外同一水平2~3厘米处进针。结果发现,真穴组电针针刺停止后5、15、25、30分钟时,外周血中的胃黏膜保护因子(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前列腺素E2)含量较针刺前明显升高,而胃黏膜损伤因子(胃泌素、内皮素)含量明显降低;假穴组以上指标的含量在针刺前后无明显差异。经过fMRI检测发现,在不同时间段电针刺激足三里激活的脑功能区基本相同,主要为双侧额中回、尾状核、扣带回,以及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下回、下丘脑、右侧岛叶、海马、小脑半球,激活的强度在电针停止25分钟时最为强烈,激活范围最广。而假穴组电针刺激后只激活了右侧旁中央小叶及小脑半球。由此可见,针刺能有效上调外周血中胃黏膜保护因子和下调胃黏膜损伤因子含量,从而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这些变化和对胃黏膜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中枢特定脑区介导,再作用于靶器官,即通过兴奋上述脑区的功能活动,通过下行的迷走神经以及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而发挥调节机体胃肠功能的作用。
研究者还发现,4项血液指标的变化峰值与脑区活动强烈度及活动范围的峰值出现时间点一致,都是针刺后25分钟。由此专家推测,针刺足三里可能于刺激后25分钟左右发挥比较强的胃黏膜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