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开的2010年黑龙江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兼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才提出,当前,我国中医药改革任务繁重,不仅在体制上、机制上要有所突破和革新,而且对中医药本身更需要兴利除弊。换言之,要真正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接受中医药、喜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就必须向内着力,改变中医药自身存在的一些影响其发展的固有问题。
说现代人能听懂的“话”
王国才指出,虽然中医药文化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但尚未完全从中国古代文化中脱胎出来的中医学,很难被现代人全面接受。这其中首要的障碍是语言问题。中医的表述始终存在语言晦涩、深奥难懂、宏观描述、含糊不清、主观判断、缺少标准等窘况。另一障碍是逻辑思维问题。中医学的逻辑思维不同于现代科学,对已养成现代科学思维习惯的人,尤为难以接纳。现实中,如非中医专业人士,对“阴阳五行、四气无味、升降沉浮”等基本理论,以及“虚火上炎、肝风内动、痰迷心窍、营卫不和”等诊断术语实难理解。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让古代的中医药学“语言”能为现代的中外人士所理解、认知和认同。如果能用现代科技语言或用朴素的话语来表述中医,中医传播的症结就会迎刃而解。这就要求积极尝试梳理中医语言,要对中医古文进行释读、释疑,而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注释。同时,临床医生要逐渐养成病证结合的表述方式。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运用现代语言给予简单明了的解释,特别是对诊疗效果的描述要力求客观、规范、定量、准确。一句话,让现代人都能听懂中医的“话”,增强中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扩大中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用现代人最喜欢的“法”
中医的诊法和治法是直接与患者发生联系的两种专业方法。就望、闻、问、切四诊而言,无论望神色形态的望诊、闻声嗅味的闻诊,还是问以往病情和现在症状的问诊,患者都比较接受。特别是诊脉的切诊,更为病家所青睐。他们认为“良医诊寸口而察秋毫”,一说找中医看病,就先把手腕扬起。“此时,如果中医工作者素质强、水平高,加之诊断客观、清晰、准确,人们就容易接受它。”王国才说。
然而,这并不是说依靠这些就足以获得病人的信赖。在当前社会,还需要提高中医视觉、听觉、触觉的功能,充分利用现代仪器和分析技术,特别要注重研究、使用能反映中医临床辨证规律及客观指标的中医诊疗设备。王国才认为,诊治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必将促进中医诊断方法客观化、疗效明确化。如对肝病的诊治,不论是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还是肝胆湿热、气滞血瘀,中医师都应参考肝功、表面抗原等实验数据,只有各项指标均降至一定范围内,才能最终判断为痊愈。
事实上,一些检验指标不仅能反映病情变化,而且还能指导临床医生用药。如乙肝的中医辨证实质应该是虚实相兼,施治当以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重。谷丙转氨酶上升时,可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和龙胆草等清热解毒药;而欲使浊度肝功指标下降、絮状肝功指标转阴,则宜采用黄芪、党参、首乌、当归等扶正固本药。
收现代诊疗最好的“果”
王国才指出,当今中西医两大医疗体系并存,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实践环境和发展历程。而无论何种医疗体系,最终目标都是治愈疾病,都是以达到最好的疗效为追求。中医要想收现代诊疗最好的“果”,就必须充分选择自己的优势病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中医在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妇科疾病、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的防治、康复,以及原因不明或病因复杂的疾病治疗上疗效明显。
以亚健康为例,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75%的人群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中医理论虽没有亚健康这一名词,但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却已包含了现代医学的亚健康治疗。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起的“治未病”行动,堪称锁定了中医药的优势,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花现代治疗最适宜的“价”
医疗消费从整个国家来看,要适应国情、适应国力、适应国民需求。只有做到这“三适宜”,才会受到各界欢迎。王国才指出,当前,“看病贵”已是不争的事实,过度检查、过度医疗和大处方等问题的存在,成为医药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传统的中医诊断以经验为主,历代医家对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典籍和医案,可以说诊断的成本较低、准确程度较高。一般不需要辅助检查设备,就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而中医刮痧、针灸、推拿、拔火罐等传统治疗手段,更是体现了验、简、便、廉的独有优势,深受公众的喜爱和信任。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医药如能避免大处方、注意稀有药材的人工培育,以及有效替代品的寻找,将更有助于降低医药费用,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好处和实惠。
王国才特别强调指出,实现中医惠民的根本,是让人民群众认可中医药、爱用中医药、满意中医药,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能接受中医药,从而促进古老的中医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