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院 药学通讯 2009年3季度
一、新药动态
抗结核新药二芳基喹啉TMC207问世
FDA批准溴隐亭速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
FDA批准决奈达隆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二、药械警戒
3种抗哮喘药物可导致精神异常症状
警惕丙基硫氧嘧啶相关肝损害
丙酸氟替卡松:致血肿的报告
专家要求在坦洛新的标签上增加“黑框”警告
英国MHRA警告阿利吉仑的不良反应
三、合理用药
真菌耐药的研究进展
内科常用药物相关的急性肾衰竭
防止老年人潜在的不合理用药
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上)
美国疾控中心推荐60岁以上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病毒疫苗
抗MRSA药物正确使用的探讨
四、药学服务
浙江医院冷藏药品一览表
浙江医院缓、控释药品一览表
新药动态
抗结核新药二芳基喹啉TMC207问世
摘自《中国新药杂志》2009年第l8卷第13期
FDA批准溴隐亭速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
FDA批准VeroScience公司与S2治疗公司合作开发的溴隐亭速释片(bromocriptine,Cyccloset)治疗2型糖尿病。本品是美国FDA颁步“糖尿病治疗药需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新准则后首个获准上市的药品。本品单用或辅助磺酰脲、二甲双胍加磺酰脲治疗,均可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或不能以目前已上市药物控制血糖的患者,本品为糖尿病治疗捉供了一条崭新途径。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本品显示不增加诸如心脏病发作等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特点尤为引人注目。
本品改善人体血糖控制的特异机制尚未清晰。临床前研究表明,增加多巴胺活性可改善糖尿病症状。一项纳入3000例忠者的52周双盲安全性研究显示,本品与安慰剂相比不加重下述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休克、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充血件心力衰竭的危险,且本品治疗2型糖尿病(一日4.8mg)的安全性可与安慰剂相媲美。
FDA批准决奈达隆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美国FDA批准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决奈达隆片(dronedarone,Multaq)用于治疗既往有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病史的患者,以维持患者正常的心脏节律。本品可用于心脏节律已恢复正常或将采用药物或心脏电复律者。
一项纳入4600例受试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本品可使各种心血管疾病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24%;本品尤以减少因心房颤动而导致的住院风险作用最为显著。
对近期曾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本品可能存在致死性不良反应风险,FDA要求其说明书增加严重心衰患者谨慎使用的黑框警示信息。本品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呕吐、疲劳及乏力。
【简介】决奈达隆是一种非碘化的胺碘酮衍生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与胺碘酮类似,,但减少了碘源性的器官毒性,对甲状腺功能影响极小。目前已经完成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试验.。ATHENA研究,决奈达隆治疗可使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0%,全因死亡率降低16%。研究结果表明,在房颤患者中应用决奈达隆800mg/d安全而有效,不良反应少。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日前批准新药Multaq(决奈达隆)400mg片剂上市。但目前有研究显示决奈达隆治疗严重心衰患者时增加死亡风险,主要与心衰恶化有关(决奈达隆治疗有心衰症状及严重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研究被迫中止。因为仅仅随访2个月,决奈达隆组的死亡率8.1%就显著高于对照组3.8%,共入选627位病人。药物用量400mg/天,一天两次。另外,血肌酐水平增高作为严重不良反应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他们的结论至少提示:严重心衰和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用决奈达隆治疗可能增加患者因心衰加重所致的早期死亡风险。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ume 358:2678-2687 June 19,2008 Number250)。目前,关于决奈达隆能否取代胺碘酮尚无定论。
药械警戒
3种抗哮喘药物可导致精神异常症状
因白三烯抑制剂孟鲁司特、扎鲁司特或齐留通(zileuton,暂译)可导致激越、攻击、焦虑、幻觉、抑郁、失眠、易怒、自杀倾向(包括自杀)和痉挛等精神异常症状。FDA在
警惕丙基硫氧嘧啶相关肝损害
近日,美国FDA发布公告提醒医务人员,警惕使用丙基硫氧嘧啶(PTU)治疗格雷夫斯病(Graves病)存在严重肝损害的风险,对于近期诊断为Graves病的患者,医务人员应仔细考虑初始用药,若选择PTU治疗,则应密切监测患者肝损害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丙酸氟替卡松:致血肿的报告
荷兰药物警戒中心截止
在药物特性摘要[summary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SPC)]中鼻用或吸入皮质激素制剂的目录中包括倍氯米松或布地奈德有血肿、紫癜及瘀斑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在SPC目录中并无丙酸氟替卡松。WHO ICSR数据库报告氟替卡松1994~2008年间11国共54例报告,其中:紫癜45例,过敏性紫癜1例,血肿8例。丙酸氟替卡松/沙丁胺醇2000~2008年间7国共30例报告,其中:紫癜17例,过敏性紫癜1例,血肿12例。
专家要求在坦洛新的标签上增加“黑框”警告
以加拿大多伦多圣迈克尔医院C Bell博士为首的一组专家对96,128例在白内障手术期间因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而被处方B Ingelheim公司的Flomax(tamsulosin,坦洛新)或其他alpha-阻滞剂的男性所发生的严重术后事件作了分析。结果发表在
Bell博士指出,尽管以前就发现Flomax与IFIS有关,但没有证据证实Flomax或其他alpha-阻滞剂,如多沙唑嗪(doxazosin)和阿夫唑嗪(alfuzosin)与术后事件有关联。因此,他们所做的是第一次这样大规模的研究。现在,在坦洛新的处方信息中包含了有关IFIS的一个“普通注意事项”。由于在白内障手术的同时接触坦洛新的机会较为普遍,所以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A Friedman博士在编辑部文章中提到,需要重新评估并发症的危险以确定是否需要加一个“黑框警告”。
据信,Flomax是通过全身性阻断alpha-la肾上腺能受体(它们也存在于虹膜开大肌平滑肌内)松弛前列腺和膀胱颈平滑肌来缓解BPH症状。Flomax也在手术期间阻止瞳孔放大(瞳孔过度扩大)并导致IFIS。在这项分析所涉及的病人中,有3,359例(3.7%)在白内障手术的14天内用过坦洛新和有1,006例(1.1%)在白内障手术14天前用过Flomax。在接受其他alpha-阻滞剂的病人组的情况分别为7.7%(7,426)及1.1%。
有284(0.3%)例病人在手术后14天出现不良事件。100例病人被怀疑有眼内炎。在这284例病人中,有280例与1,102例对照组病人在年龄、外科医师和手术年份方面匹配。研究人员发现,在术前14天接受过Flomax的病人其发生严重事件的危险比对照组高2.3倍(7.5%对2.7%)。而接受其他alpha-阻滞剂的病人没有出现明显的联系。因而,Bell博士等认为,这种危险与Flomax而不是与其他alpha-阻滞剂有关,因为药物之间的受体亲和力存在差异。前者料想对alpha-la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选择性比其他alpha-阻滞剂更高,而就是这些特定受体存在于膀胱颈平滑肌和虹膜扩张肌中。阻滞虹膜扩张肌最终会导致发展IFIS。
摘自《国外药讯》2009年第7期
英国MHRA警告阿利吉仑的不良反应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在2009年5月第10期《Drug Safety Update》中报道了阿利吉仑的不良反应。
阿利吉仑(Aliskiren,商品名Rasilezt)是第一个通过直接抑制肾素而产生抗高血压作用的新型药物,推荐剂量为150mg,每天1次。对于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剂量可达到300mg,每天1次。
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是阿利吉仑的罕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迅速,如果累及喉部将十分危险,会导致气道阻塞。
急性肾衰竭
已收到肾功能障碍患者使用阿利吉仑出现急性肾衰竭的报告。肾动脉狭窄患者使用阿利吉仑会导致肾损害风险升高,包括肾衰。
合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能降低阿利吉仑的抗高血压效应。在一些有肾功能障碍风险因素的患者中(如脱水、老年患者),阿利吉仑与非甾体抗炎药联合使用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包括急性肾衰(在停药后常可恢复)。
MHRA向医务人员提出以下建议:
●以前使用阿利吉仑发生血管性水肿的患者不应再使用该药。
●应告诫患者,如果出现血管性水肿症状,如脸部、眼、唇和/或舌、手和脚肿胀,或呼吸、吞咽困难,应及时停药并就诊。
●肾动脉狭窄患者或存在肾功能障碍风险因素的患者(包括低血容量症、心脏病、肝病、肾病)使用该药应格外谨慎,因为容易导致急性肾衰。如果肾衰体征出现,应立即停药。
●非甾体抗炎药能降低阿利吉仑的抗高血压效应。使用阿利吉仑的老年患者或存在肾功能障碍风险因素的患者,如果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导致严重肾损害。(MHRA网站)
合理用药
真菌耐药的研究进展
【摘要】伴随着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不断增多,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急剧升高,并发展为该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品种有限,耐药性已成为困扰临床抗真菌治疗的严重问题。为克服真菌耐药,广大医疗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本文针对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真菌耐药的流行病学、真菌耐药的机制,以及克服真菌耐药的策略四个方面做一综述。
真菌是生物界的一大类群,能引起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有400种左右,临床常见约100种。真菌感染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成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两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侵犯含有角质的组织,如皮肤、毛发和指甲等,引起各种癣病。深部真菌病侵犯皮肤深层和内脏,如肺、肾、脑、消化道等器官,危害非常严重。近20年来,随着癌症放疗、化疗、器官移植、艾滋病患者的增加,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广泛应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不断增多,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急剧升高,真菌感染已成为上述免疫功能低下的重大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在抗真菌药物长期大量应用于临床的同时,真菌的耐药现象越来越普遍.耐药程度也越来越高,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抗真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克服真菌的耐药性,广大医疗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者长期从事真菌耐药的研究工作。本文针对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真菌耐药的流行病学、真菌耐药的机制和克服真菌耐药的策略四个方面综述如下。
1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近年来,随着免疫功能低下人数的增多以及导管等生物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体,真菌造成深部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从1979-2000年,美国由真菌引起的败血症增加了207%。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包括肾、心、胰、肝等脏器的移植)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5%~42%,骨髓移植后的发病率为15%~25%,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发病率为17%,艾滋病患者约60%直接死于深部真菌感染。我国深部真菌感染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多种念殊菌、新型隐球菌、烟曲霉菌依然是最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