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话: 0571-87234469
  • 传 真: 0571-87245803
  • 电 邮: zjyyyx2007@163.com
  • 邮 编: 310003
  • 地 址: 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路96号绿地中央广场11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药讯交流
省儿童医院药讯2009年第1期
时间:2009-07-20 19:33:35        发布/来源:省儿童医院


 

内部交流


2009年2月第11卷第1期



     



1) 抗癫痫药物的开发研究进展‥‥‥‥‥王慧娟


6)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黄凌斐


1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警惕阿昔洛韦和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23)Medscape之2008药师最关注的十篇文章和十项继续教育课程


26)Is It Safe To Order Drugs From Overseas Pharmacies?


30)求解:几个“药品说明书”中疑点


 





抗癫痫药物的开发研究进展


王慧娟


癫痫(epilepsyEp)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严重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暂时性大脑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植物神经和精神等不同障碍。据WHO提供的数字,目前世界上大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我国约有800万。Ep的治疗虽然有许多种方法,但由于至今尚无针对Ep病理生理异常的根治方法,因此癫痫的治疗目前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理想的抗癫痫药物(AED)应符合下列标准。疗效:有广谱抗Ep作用,抗癫痫发作疗效好,可以较长期应用;安全性:无严重或慢性不良反应,无致畸作用;药物应用:有多种剂型可供选择,可经多种途径给药,适合于各种年龄及各种身体状况下应用;药动学:生物利用度较高、人体内过程较稳定,具有一级代谢动力学特征,剂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容易透过血-脑屏障(BBB),可以快速进入脑内发挥疗效,蛋白结合率低,无或极少有活性代谢产物,无肝药酶诱导作用,消除半衰期较长,可以每天一次服药,与其他AED或其他类型药物无相互作用,可与其他AED联合应用。随着神经科学与临床药理学的发展,目前已经有许多传统AED和新型AED应用于临床,然而还没有一种药物能达到上述理想AED的标准。


1 传统抗癫痫药物发展史


抗癫痫药物的开发进程,大致上可分为4个阶段。1857年应用溴化物开始到1937年,主要是1912年发现巴比妥类药(如苯巴比妥)。该类药疗效较溴剂好而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逐渐取代了溴剂。但因巴比妥类药有显著的镇静作用,且对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影响,以后也多被其他AED替代。此时期的抗癫痫治疗,主要为经验性用药。② 19371973年,1937年,苯妥英钠用于戊四氮(Ep)动物模型取得成功,1938年开始用于临床。该药的钠盐无明显镇静作用,可以说是抗Ep药物的里程碑。以后又陆续开发出扑米酮(1952)、乙琥胺(1960)、卡马西平(1963)等药物,AEDs得到很大的发展。但疗效还不够高,一般应用单药治疗,Ep控制率为40%~50%,采用联合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较高。如苯妥英钠可引起牙龈增生、共济失调和慢性中毒性脑病等。卡马西平可以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以及引起变态反应等。③19741986年,广谱抗癫痫药丙戊酸应用于临床开创了AED的新纪元。由于该药具有广谱抗Ep作用,疗效较其他AED高,而且又是第一种以作用机制为基础的AED,不良反应比以前的几种AEDs相对轻一些。并且在这一阶段开展了AED药物血浆浓度监测并研究了各种AED在患者体内的药动学,实现了药物治疗剂量的个体化,使疗效有所提高。④1987年以后。此前,尽管抗Ep药物治疗逐渐完善,但仍有约20%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1987年以后,国外有关学者充分运用临床药理学技术,研制出一些疗效较好而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新型AED,这些药物陆续上市并被应用于临床,如奥卡西平(1999)、氨己烯酸(1989)、拉莫三嗪(1991)、加巴喷丁(1993)、托吡酯(1995)、左乙拉西坦(2000)、非氨酯(1993)等,使临床医师有了更多的选择。


2 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


近三十年来,随着电生理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对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研制出了一些新型AED,另一方面对传统AED的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目前,已知的AED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阻滞钠通道:作用于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减少神经元持续性动作电位发放的频率,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增强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抑制动作电位的高频重复发放;拮抗兴奋性氨基酸:以不同方式降低兴奋性递质(包括谷氨酸)的活性,可以抑制各种Ep动物模型的惊厥发作;阻滞钙通道: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有许多型,降低钙离子流入突触终末及阻滞突触前释放神经递质,也是抗Ep发作的一种途径。


3 新型抗癫痫药简介


老一代的抗癫痫药物(AED)在治疗癫痫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这些药物有一些严重的缺陷,比如非线性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大、治疗范围窄、不良反应多,甚至极少数不良反应非常严重,多数Ep药物有致畸作用,对儿童的认知功能可能有不利影响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型AED在近20年被引入。本文以下重点介绍四种新型抗癫痫药。


3.1 托吡酯(TopiramateTPM),商品名妥泰,Topamax,为吡喃果糖氨基磺酸酯化合物。TPM具有多重抗Ep机制,阻滞电压依赖的钠通道;加强GABA激活GABAA受体的频率;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活性,因此具有广谱抗癫痫作用。TPM 口服后吸收快而完全,食物不影响其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易透过BBB20%的TPM在肝内羟基化、水解及形成糖醛酸化,但不损害肝功能,和其他80%原型药物一同从肾脏排出。TPM为线性药动学,血药浓度随剂量增加而升高,半衰期较长,每天2次服药即可。该药系轻度肝药酶诱导药,与其他AED联合应用,一般不需调整剂量。TPM与其他AED很少发生相互作用,TPM可使苯妥英钠(PHT)血药浓度升高,使丙戊酸钠(VPA)浓度降低,而卡马西平(CBZ)、苯巴比妥(PB)PHTVPA均可降低TPM的浓度。该药1995年首先在英国应用,以后陆续在世界各国推广使用,目前已可正式用于成人、老年人及2岁以上儿童的各种类型Ep(包括严重的Ep综合征),从辅助治疗发展到单药治疗Ep。成人从2550 mg·d-1开始,每周增加2550 mg·d-1,一般在48周才能达到目标剂量。有效控制发作剂量为200300 mg·d-1,但个体差异较大,本药最多可用到400 mg·d-1,超过此剂量,疗效不再增加,而且不良反应可能会增多。儿童从0.51.0 mg·kg-1·d-1开始,每周增加0.51.0 mg·kg-1·d-148周增加到36 mg·kg-1·d-1为治疗量,一般不超过20 mg·kg-1·d-1,较大剂量主要用于特殊综合征及婴儿痉挛,但也有个别患儿用2 mg·kg-1·d-1即可完全终止发作。TPM的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快速加量期,但多较轻微,主要为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常于服药l3个月后逐渐消除。


3.2 奥卡西平(OxcarbazepilieOXC),商品名为曲莱(Trilepta)OXC是一种无活性的前体物,在肝脏内很快被胞质酶还原成有药理活性的单羟基衍化物(MHD)。与传统AED卡马西平相比,OXC药效与卡马西平相似或稍强,但没有卡马西平的肝药酶强诱导作用,无卡马西平的较强变态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也较卡马西平轻。OXC在人类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活性几乎不受摄食影响,口服给药后46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口服吸收后迅速在肝脏转化为MHD,是发挥抗癫痫作用的主要物质。MHD为线性药动学,MHD血浆浓度和剂量间呈线性关系。OXC易透过BBB,乳汁中浓度约为血浆浓度的一半,主要经肾脏排出(95%~96),仅少量经消化道排泄。OXC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