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临
安 二
市 零
人 一
民 一
医 年
院 第
药 一
剂 期
科
讯
目 录
一、药物与临床
1、抗组胺药物特点与药物相互作用
2、服用二甲双胍降低糖尿病者癌症风险
二、合理用药
1、重症患者治疗中药物相互作用分析三例
2、2011年1季度我院门诊部分处方例析
三、药品不良反应
1、《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5期
2、《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7期
3、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例析
4、长期用PPI或可致低镁血症
四、药事信息
1、2010年四季度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会议信息
1、2011年一季度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议信息
一、 药物与临床
1、抗组胺药物特点与药物相互作用
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特点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抗组胺药物种类较多,总体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两代药物特点及不良反应见表1。
临床特点比较 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临床应用时的最主要区别为,与前者相比,后者中枢镇静作用较弱。
第一代抗组胺药不属于P糖蛋白底物,易透过血脑屏障,从而导致显著的中枢镇静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均为P糖蛋白向外输出载体底物,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故其中枢镇静作用较弱。
代谢途径比较 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代谢途径亦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经CYP2D6酶代谢,第二代抗组胺药由CYP3A4酶代谢,作用于不同代谢酶的药物可能导致不同的药物相互作用。
表1 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特点及不良反应
年代 | 代表药物 | 特点及不良反应 |
第一代 抗组胺药物 (1945~1980年) | 氯苯那敏 苯海拉明 多塞平 赛庚啶 异丙嗪 酮替芬 | 大部分经肝脏代谢。 药物起效时间慢,药物效能短。 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镇静作用明显。 药物分子特性:亲脂性。 |
第二代 抗组胺药物 (1980年后) | 阿司咪唑 特非那定 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 阿伐斯汀 咪唑斯汀 依巴斯汀 地氯雷他定 | 部分药物无须经过肝脏代谢。 药物起效时间加快,药物效能延长。 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镇静作用明显降低。 抗胆碱能作用降低。 药物分子特性:亲水性。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 魏瑾 张建中 中国医学论坛报
2、服用二甲双胍降低糖尿病者癌症风险
台湾学者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可降低多种消化道肿瘤患病率。相关论文于2011年1月18日在线发表于《生物医学中心癌症》杂志。
研究纳入在2000年1月1日时未患癌症者480984名(年龄≥20岁)。根据受试者是否患糖尿病、患糖尿病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是否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分为四组。评估接受或未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者的相对癌症患病风险。
结果显示,与未患糖尿病者相比,在糖尿病患者中,未服用降糖药者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结肠癌及肝癌)总发病率、结直肠癌和肝癌发病率至少升高2倍;服用二甲双胍者前述5种消化道肿瘤的总发病率、结直肠癌、肝癌发病率与未患糖尿病者相当,且因患者性别和癌症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女性结直肠癌和男性肝癌发病率降低较显著)。校正其他口服降糖药及查尔森共病指数(CCI)后,应用二甲双胍获益更显著,其中,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最明显。可显著降低癌症发病率的二甲双胍剂量为≤500mg/d。
李妍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1年2月10日
二、合理用药
1、重症患者治疗中药物相互作用分析三例
药案一:地尔硫卓与去乙酰毛花苷、普萘洛尔合用
患者女,51岁,因“右小腿肌痛伴发热24小时,突发神志不清10小时”入院,诊断为昏迷待查,考虑病因可能为甲状腺危象、低血糖症、蛇毒咬伤或感染性休克。
治疗经过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6小时后患者突发快速室率房颤,心率159次/分,静脉推注去乙酰毛花苷0.4mg,快速室率房颤未控制,随后静脉推注地尔硫卓10mg,并将30mg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以每小时10ml的速度微泵维持,心率控制在120-130次/分。患者因甲状腺危象入住ICU时长期医嘱为普萘洛尔20mg tid,当日鼻饲普萘洛尔20mg半小时后患者心率缓慢下降,最低降至50次/分,立即停用地尔硫卓,心率渐回升。
药师分析
去乙酰毛花苷、地尔硫卓与普萘洛尔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对窦房结、房室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应用三者时其药理作用叠加可致房室传导阻滞,有发生严重心动过缓的风险。据报告,与去乙酰毛花苷、普萘洛尔合用时,地尔硫卓可使二者血药浓度分别增加20%和50%。本例患者在鼻饲普萘洛尔后心率缓慢降至50次/分,与地尔硫卓升高普萘洛尔血药浓度、心脏β1受体过度受抑制有关。
药师建议
去乙酰毛花苷、地尔硫卓与普萘洛尔合用时,有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从而发生严重心动过缓的风险,临床中应尽量避免合用,确须使用时,应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如地尔硫卓与普萘洛尔合用,普萘洛尔可减少为标准剂量的2/3,同时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变化,准备抢救措施。
药案二:糖皮质激素与生长激素
患者男,8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再发1个月,加重半天”入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Ⅱ型呼吸衰竭。
治疗经过
患者接受如下治疗:甲泼尼龙40mg qd,氨溴索30mg tid,头孢哌酮舒巴坦1g tid,氨茶碱0.25g bid,泮托拉唑40mg qd。入院6天后,考虑患者存在呼吸肌疲劳,加用生长激素10U qd以增加呼吸肌驱动力。
药师分析
对于AECOPD患者,适量甲泼尼龙有迅速减轻气道炎症、解除气道痉挛的作用,但对机体物质代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