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临
安 二
市 零
人 一
民 零
医 年
院 第
药 三
剂 期
科
讯
目 录
一、药学新进展
1、NSAIDs药物制剂学新进展
二、合理用药
1、多种维生素制剂的合理应用
2、2010年7~9月份我院门、急诊处方抽查中存在问题
3、我院病区查房不合理医嘱例析
4、2010年9月份我院细菌发生率前10位数及其药敏情况一览表
三、药品不良反应
1、拉莫三嗪可导致无菌性脑膜炎
2、欧洲继续评估罗格列酮的心血管安全性
3、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例析
四、药事信息
1、2010年二季度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会议信息
2、药剂科退药制度
3、我院门、急诊退药原因分析
一、 药学新进展
1、NSAIDs药物制剂学新进展
药物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适宜的剂型能改变某些药物的作用,调节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度和持续时间,能减缓药物的毒副作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具有抗炎、止痛及解热作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正是由于NSAIDs的广泛使用,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患者的关注,因此,在传统剂型的基础上,各种安全、有效地NSAIDs新剂型也相继问世。
回顾NSAIDs传统剂型
口服剂型 传统口服NSAIDs剂型主要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药物性状稳定、剂量准确、携带及应用方便,但其药效维持时间短,多次给药可产生血药浓度“峰谷”现象,血药浓度过高导致毒副作用,或达不到治疗所需的血药浓度。
注射剂型 注射剂型NSAIDs主要包括水溶性、油溶性、混悬液等。注射剂药效迅速、计量准确、作用可靠,但易发生过敏、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可威胁生命。
外用剂型 外用NSAIDs主要有乳剂、贴膏、洗剂等,使用方便,作用直接,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肠胃灭活,提高疗效。但传统外用剂型透皮吸收量有限,因此应选择适宜的药物、适宜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和适宜的制备技术等。
NSAIDs新剂型
缓控释剂 缓控释系统是一种新型给药系统,一般采用片剂、胶囊剂和混悬剂口服给药。缓控释制剂的共同特点是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使药物按适当速度缓慢进入体内。与普通制剂相比,缓控释制剂具有以下优点: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夜间给药,改善患者依从性;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该剂型尤其适用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是指一类能使药物浓度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靶向给药系统。脂微球制剂是靶向制剂的一种,平均直径为0.2µm,外膜为卵磷脂,内层为软基质油,其中包裹脂溶性药物。作为新型药物载体系统,脂微球对其所包裹药物的药效主要有3个方面的影响:①靶向性,使包裹药物在炎症部位聚集,从而增强药效;②控制包裹药物释放,使药效持续时间更长;③易于跨越细胞膜,从而促进包裹药物吸收,缩短起效时间。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凯纷)是首个NSAIDs药物靶向制剂,应用脂微球技术包裹氟比洛芬酯靶向分布于手术创伤、炎症部位,其浓度是周围正常组织浓度的50~100倍,实现靶向镇痛。脂微球与脂肪乳不同,脂微球分布均匀,98%的脂微球直径在0.1~0.3µm之间;而脂肪乳颗粒大小迥异,故前者能够靶向到达炎症部位而后者不能。同口服剂型相比,氟比洛芬酯微球制剂药效更强,起效更迅速,持续时间更长,且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大大减少,安全性是传统剂型NSAIDs的20倍。
巴布膏 透皮给药技术成为新一代药物制剂研究热点。巴布膏是一种透皮给药系统,是由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经炼合、涂布、剪切等工艺制成的外用制剂。与传统贴膏相比,巴布膏更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且载药量大。巴布膏生产工艺简单,适合工业化、自动化生产,具广阔发展前景。
氟比洛芬巴布膏是新型外用NSAIDs,克服了传统贴膏易致皮肤过敏、气味大、不透气、起效慢等缺点。此外,氟比洛芬巴布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贴膏(2.1%对19.27%)。Ⅲ期临床试验显示,氟比洛芬巴布膏的不良反应低于片剂组(4.7%对13.1%),且片剂组不良反应以全身不良反应为主,巴布膏不良反应均为皮肤反应且较轻微。目前氟比洛芬巴布膏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关节炎、急慢性运动损伤等各种疼痛。
选择药物剂型,不仅要根据不同的疾病及用药部位,还要考虑其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起效迅速、缓控释和靶向性的新剂型较传统剂型显现出更为优越的特性,也是未来药物制剂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刘红星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年9月16日
二、合理用药
1、多种维生素制剂的合理应用
患者女性,因“突发气胸、气促”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Ⅲ级、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脑梗塞”。
临床医师予以抗凝和抗血小板、扩张冠状动脉、利尿、保护脏器、营养心肌等治疗。治疗后患者一般状况可,痰液较多,医师予补液维持治疗。补液方案为,复方维生素(脂溶性,2ml)、水溶性维生素(1支)和10%氯化钾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在本例补液方案中,脂溶性与水溶性维生素在同组液体中配伍易导致各类成
分不稳定、变质,例如,维生素C可使维生素K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失效。
电解质(本例中指氯化钾)不宜加入维生素溶液中。电解质为对化学反应有催化作用的“金属离子”,在静脉滴注时,由于输注速度慢,易催化溶液中某些成分发生氧化变色,也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某些成分失效,此时液体颜色不一定改变,肉眼不易察觉。因此,在水溶性维生素溶液中应避免加入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可产生同离子效应、电位中和作用、盐析作用等,使水溶性维生素中的有机酸盐(泛酸、维生素C、甘氨酸、乙二胺四醋酸等)、有机碱盐(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和羟苯甲酯溶解度降低,从而自溶液中析出,强电解质含量越高则溶液中析出的微粒数量越多。因此,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不宜与强电解质在同一溶液中混合应用,亦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电解质也易使脂溶性维生素稳定性下降、发生聚集而变质。
药师建议及转归
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均应单独使用,且维生素溶液中不应加入电解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卜红书 张健 潘曙明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年8月26日
2、2010年7~9月份我院门、急诊处方抽查中存在问题
(1)西米替丁的合理应用:西咪替丁为H2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消化道溃疡。在本月的处方抽查中,西咪替丁的用药人次为168,有60人次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比率是35%。有29人次用于过敏性皮炎,比率是17%。有22人次用于肠功能紊乱,比率是13%。18人次用于呕吐,比率是10.5%。上呼吸道感染用西咪替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呕吐,从用药指征来看不太合理。西咪替丁虽然对防止呕吐有其治疗的一面,但不良反应也很大。如消化系统可出现腹泻、腹胀、口干、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等。泌尿系统有引起急性间质肾炎致衰竭的报道。对造血系统骨髓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对心血管系统有心动过缓,面部潮红等。特别是老人、儿童应慎用。望医生在考虑治疗作用时,也要考虑到其不良反应。
(2)中草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在活血化瘀、抗病毒、清热源解毒等方面有其特殊的疗效。在上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骨伤科的治疗上倍受广大医生的青睐。7月份门诊中药注射剂使用频率最多的是热毒宁、灯盏花素、痰热清、磷酸川芎嗪。在使用指征上有不合理的现象存在,如灯盏花素用于手裂伤、皮肤感染、多处挫裂伤、房颤等疾病。热毒宁注射液目前尚未有儿童的临床研究资料小孩应慎用,而门诊75%的热毒宁注射液用于小孩。门诊1-6月份有6起热毒宁注射液发生输液反应和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提取过程中很难将植物蛋白、多肽等杂质完全去除,它们具有抗原性,易引起过敏反应。加上输液载体的性质及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