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进展
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依维莫司
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循证研究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于20世纪70年代末应用于治疗有症状的冠状动脉疾病。后来,这项技术适应症不断扩大,应用于包括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以及心源性休克患者。
Xience V支架是钴铬(CoCr)预装球囊扩张支架,支架平台采用Multi—Link Vision支架(Abbott Laboratories),其主要特点是支架连接杆薄,良好的推送性和顺应性以及良好的射线不透性。Multi—Link Vision支架的特性已经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是全球最常用的金属裸支架之一。
依维莫司(everolimus,Novartis)是西罗莫司类似物,有效地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其抗增殖和免疫抑制作用是通过与FKBP12(FKBPl2一雷帕霉素相关蛋白)形成复合物,通过磷酸化p70 S6激酶和4E—BPl基因干扰FRAP(控制细胞代谢和增殖的调节蛋白)形成。因而,FRAP抑制剂作用于细胞周期G1期的后期。依维莫司在局部组织吸收迅速,具有在细胞内残留时间长和细胞内活性,能显著减少新生内膜的增生。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动物模型中,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证实,从支架上释放的依维莫司能选择性地清除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巨噬细胞,这是一种mTOR抑制依赖性和全新的机制,诱导哺乳动物细胞死亡。这些特性将使包被依维莫司的支架是处理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理想支架,不仅能明显降低再狭窄,而且没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Xience V支架临床循证研究(SPIRIT I、Ⅱ、III)
SPIRIT I: 共有28例患者随机接受依维莫司洗脱支架,32例患者随机接受裸支架置入。初步结果表明(依维莫司组27例,裸支架组29例),平均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狭窄百分比、≥50%再狭窄发生率在两组分别是O.10 mm、16%、O%和O.87 mm、39%、25.9%(P<0.01)。通过IVUS观察,依维莫司支架组与裸支架组相比,内膜增生程度明显减轻[(10±13)mm3与(38±19)mm3,P<0.001],管腔阻塞容积率也同样地显著减轻[(8.0±10.4)%与(28.l±14.O)%,P<0.001]。尽管样本量较少,但SPlRIT I试验提示对靶血管失败者使用Xience V支架是有效的。要确认Xienve V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SPIRIT I研究的3年随访资料报告。
SPIRIT Ⅱ试验 随机将223例患者分配到Xience V支架组,77例分配到Taxus支架组。研究的主要终点为6个月后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非劣性研究)。该研究证实,Xience V支架无论是临床疗效还是安全性方面,均不劣于Taxus支架,而且优于Taxus支架。
SPIRIT III实验: 基于SPIRIT I试验和SPIRIT II试验研究结果,研究者对SPIRIT III试验抱有很大的期望,更严谨的比较Xience V支架与Taxus支架研究已经在美国启动。虽然资料尚未正式公布,但已经在很多国际会议上报道了研究的初步结果。1002例具有SPIRIT II试验中类似病变特征的患者被随机置入Xience V支架(669例)和Taxus支架(333例)。双重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主要终点是6个月支架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非劣性和优越性设计)。次要终点为术后27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表明Xience V支架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不劣于而且优于Taxus支架。
荟萃分析SPIRIT II和SPIRIT III临床试验中大约1300例患者资料表明,Xienee V支架比Taxus支架在血管造影和临床终点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有极好的安全性。与Taxus比较,Xience V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为4.0%与8.0%,P=0.004;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分别为2.4%与5.1%,P=0.01;支架边缘再狭窄分别为1.9%与4.9%,P=0.02;支架节段内再狭窄分别为4.1%与7.8%,P=0.04。
4.4 Xience V支架的临床安全性 尽管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仅限于3~6个月。但迄今为止Xience V支架的安全性资料是相当令人满意的。SPIRIT I试验的3年资料表明,使用Xience V支架治疗的患者发生MACE或晚期支架血栓没有显著的增加。同样的安全性结果在SPIRIT II(各组6个月各发生1例晚期支架血栓)和SPIRIT III试验(270 d支架血栓在Xience V支架组为0.5%,在Taxus支架组为O)也是类似的。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可能与晚期支架血栓形成有关,在SPIRIT II和SPIRIT III试验中不论在Xience V支架组还是在Taxus支架组都同样是很少的。
5结论和未来前景
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Xience V是最有前途的新一代药物涂层支架,用于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疾病。临床疗效资料迄今为止是相当令人满意的,然而临床安全性资料是有限的,仅完成早期和中期的随访(≤12个月)。如果要明确这些疗效和安全性,需更进一步的随访。此外,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到底有多长时间最为合适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即将开展的随机试验和注册研究中,Xience V支架必将成为新一代DES时代一个重要的成员。
摘自《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5): 591-595
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可以治疗或延缓乳腺癌的复发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传统的化学疗法的基础上加入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可以治疗或延缓乳腺癌的复发。实验室中以患乳腺癌的老鼠为试验对象,研究者发现联合用药可以抑制癌症干细胞,而癌症干细胞的生长是肿瘤增大的原因。“我们发现二甲双胍能够选择性的杀死癌症干细胞,很少有药品可以达到这种选择性效果。”首席研究员Kevin Struhl说道,该论文刊登于9月14日《癌症研究》的早期在线版本上。
症干细胞对化疗有抗性,科学家希望能够发现一种可以杀死癌症干细胞的药物。“癌症干细胞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化疗可以杀死形成实体瘤的癌细胞,但对于其干细胞却无济于事,所以癌细胞会再度扩增,肿瘤再度形成。这是一个经典模式。”哈弗大学医学院生化和分子药理学教授Struhl说道。锦上添花的是二甲双胍是一个已知物质。“让人兴奋的是这个研究小组发现的对癌症干细胞具有选择性毒性的药物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老药。”费城福克斯詹斯癌症中心科学副主管Jonathan Chernoff博士说道。“从治疗方面而言是新的。”
二甲双胍,是一种能够增强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上市以来已有数百万人服用过。“相比不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患上癌症的机率非常低,表明这种药品在抗癌方面或许是有效。Struhl说道。一项研究结果发现,二甲双胍或许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几率达60%。现在仍不清楚二甲双胍是通过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以及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起到抗癌作用,还是二甲双胍本身发挥抗癌作用,Struhl的研究结果强烈指向后者。
在实验中,老鼠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和阿霉素,后者是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实验结果显示能够减小老鼠4种乳腺癌瘤体的大小,以及使老鼠处于较长的好转期。然而,单独喂食老鼠二甲双胍,并且给予的量较糖尿病鼠正常量低,则并无如此显着的效果,表明了二甲双胍治疗癌症关键是与化疗药物的联合用药。科学家希望二甲双胍-化疗药物联合用药能够减低化疗药物的剂量,从而减轻化疗药物令人痛苦的副作用。基本上[目前]的化疗药物的剂量是患者能够忍受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高,依据是量越大,效果越好,但可能患者用的量偏大。”Struhl说道。“如果能够降低化疗药物一半剂量,例如,使用二甲双胍,那么你可能会在得到同样临床疗效的情况下还可以降低副作用。”研究员也希望二甲双胍增强疗法在其它癌症的治疗上具有同样的协同治疗作用。当实验研究是在老鼠身上进行时,对于应用到人体治疗时的效果要谨慎,“虽然是在老鼠身上进行细胞的致瘤性实验,但实际上有些细胞是人源的,因此结论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Chernoff说。研究者们也许已开始搜寻其它具有类似效果的药物。如果发现另外一些具有良好安全性的药物同时拥有抗肿瘤作用,“那将是一件惊人的事情。”Chernoff说道。【Metformin Selectively Targets Cancer Stem Cells, and Acts Together with Chemotherapy to Block Tumor Growth and Prolong Remission. Cancer Res. 2009 Sep 14. [Epub ahead of print]】。另一项发表在在线BMJ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治疗药二甲双胍可降低所有类型肿瘤的风险达25%。该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为6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一半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另一半患者服用其他药物。研究发现二甲双胍组患者相比其他组患者患癌症的风险降低20%~40%。 研究者们认为二甲双胍激活了AMPK酶,导致癌细胞得不到足够的细胞信号来分裂。由于二甲双胍自1957年以来就已在英国市场上有售,若本品用于预防肿瘤则可减少10~15年的新药验证时间。若即将进行的验证性研究证实本品可降低肿瘤风险,则本品可以在验证结果得出后的一年左右用于预防肿瘤。本品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价其预防肿瘤的作用,但对于那些已手术的肿瘤患者如乳腺癌或直肠癌患者,本品用于预防肿瘤复发将大有前景。
两项不同研究显示:胆固醇低或有助防癌
美国科学家两项不同研究显示,血液中总胆固醇水平低可能有助降低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几率,而血液中“好”胆固醇水平高则可能有助预防癌症。
或有助防癌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迪米特里厄斯·奥尔本斯在《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与预防》(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 and Prevention)11月这一期上发表论文说,经过对2.9万名芬兰人18年跟踪调查后发现,总胆固醇水平低或有助防癌。成年人每分升血液中总胆固醇量低于200毫克属于胆固醇水平低。一些医学界人士先前认为,胆固醇水平低可能会引发癌症。奥尔本斯研究发现,胆固醇水平低的调查对象患癌几率高18%,而这些病患都在研究早期被确认罹患癌症。他在论文编者按中写道,这些结果表明,胆固醇水平低不是癌症的前因,而是后果。
研究还发现,“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的调查对象比“好”胆固醇低的调查对象罹患各种癌症几率低14%。
降患癌几率
同期《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与预防》上另一篇论文指出,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低于每分升200毫克的男性,罹患高格利森分数前列腺癌的几率低59%。格利森分数表明癌症的恶化程度,分数越高越难治疗。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金梅尔癌症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伊丽莎白·普拉茨。普拉茨带领研究人员分析了5586名55岁以上男性的健康数据,发现胆固醇水平并非与所有程度的前列腺癌有显著关联,只与格利森分数高的前列腺癌有关。
美国健康生活新闻网3日援引普拉茨的话报道,研究人员综合考虑了受调查者吸烟历史、体重、前列腺癌家族史和膳食胆固醇这些因素得出上述结论,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待深入研究
主持两项研究的科学家均表示,胆固醇水平与癌症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奥尔本斯说,“好”胆固醇水平高可能有助防癌是一项新发现,还有待在其他研究中,譬如女性身上进一步证明。他说:“对于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我们并未收集到具体数据。根据我们的研究得出低胆固醇水平有助抗癌的结论也许为时尚早。”普拉茨则表示,需要进一步研究降胆固醇抑制素药物是否有助男性预防前列腺癌。她说:“不断有证据表明,降胆固醇抑制素药物与罹患前列腺癌的几率有关。”
摘自《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美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流感患者死亡率
美国研究人员10月29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服用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流感患者的死亡风险。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俄勒冈州公共卫生部门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在2007年和2008年因患季节性流感而住院的2800名患者的医疗记录作了研究,其中有801名患者住院前及住院期间服用了他汀类药物。
研究人员发现,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一个月内,共有17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流感患者死亡,死亡率约为2.1%;未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共有64人死亡,死亡率约为3.2%。
研究人员当天在美国传染病学会于费城举行的会议上说,他汀类药物与流感患者死亡率下降有关,此类药物可以在流感治疗中扮演某种角色,但其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阻断体内胆固醇合成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研究人员下一步计划分析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他汀类药物中哪种对流感患者效果最好。
此前,也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流感患者体内炎症,避免其免疫系统对病毒作出过度反应。此外,多项研究曾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猝死的几率,心力衰竭患者服用此类药物也可降低猝死风险。
摘自《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胰岛素可促恢复老年人肌肉生长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通过增加老年人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可以恢复因年老而受损的肌肉。该项研究使学界对与年龄相关的胰岛素抵抗有了更新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糖尿病学》杂志9月刊上。
胰岛素响应性的缺失在老年人体力衰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人体会在摄取食物时分泌胰岛素,而当通过静脉注射使人体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提高到与餐后水平大致相当时,在年轻人身上,这会刺激蛋白的合成和肌肉的生长,而在老年人身上却不会如此。这即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胰岛素抵抗。
为真正了解这种胰岛素抵抗,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14名老年志愿者进行了测试。他们向被试者的股动脉注射胰岛素,来查验两种不同胰岛素水平下大腿肌肉的反应情况。借助插入被试者股动脉和静脉的血液导管,研究人员获得了血液样本,据此计算出血液流量和肌肉蛋白合成情况;而通过肌肉活组织切片检查,研究人员也可测定与肌肉蛋白生长相关的信号分子水平。所有的测试数据均表明,当血液中胰岛素水平达到餐后正常胰岛素水平的两倍时,就如同年轻人一样,被试者的大腿肌肉会受到刺激,重新获得生长动力。
该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艾琳娜·沃尔皮博士指出,他们的研究使人们对与年龄相关的胰岛素抵抗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些老年受试者都有很好的葡萄糖耐受性,因此,这种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不同,与糖的控制无关。
研究人员认为,与年龄相关的胰岛素抵抗会改变血管系统,尤其是会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层。沃尔皮博士表示,他们正在研究能否通过使用药物在胰岛素释放时来扩张血管,以促进老年人的肌肉生长。初步数据显示这种治疗是有效的,但相关数据还未公布。
摘自《健康报网》
心血管新药临床试验进展和展望
很多新药的上市注册临床试验,本身就成为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近年心血管新药临床试验的进展入手,讨论其呈现的新的特点和相应的策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