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医疗需求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药物治疗又是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因此,合理用药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为了了解社区老年人用药情况、用药知识及接受药学服务现状,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近期对北京市社区的484位老年人的用药情况及药学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合理用药现状并不乐观。
据北京宣武医院药剂科王育琴介绍,这次调查涉及在北京市宣武区4个社区居住的年龄≥60岁、同意合作的老年人484例。专业人员采取问卷与约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取药地点选择及用药情况、用药知识及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接受药学服务现状等进行了调查。
王育琴介绍并分析了这一调查结果,提出改进社区老年人药学服务的几点建议。
调查结果:老年人同时服用的药物平均品种数为2.92种。只用一种药品的有118人(24.38%),同时使用2~3种药品的有214(44.21%),同时使用4种以上有152人(31.41%)。
分析建议:应格外关注老年人合并用药。有调查表明,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随合并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使用5种和7种药物时这种风险可增加50%和100%以上;22%的药物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由于老年人疾病的特殊性,用药的复杂性,因此,应特别关注老年人用药时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安全隐患。
调查结果:仅102位(21.07%)在使用药物之前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88.43%的老年人仔细询问医生或药师了解药品使用知识和注意事项;269位(55.58%)老人经常由于忘记而漏服药物;34人(7.02%)曾因认为药品外观良好而服用过期药;12人(2.48%)曾经误服过药,主要原因是药物标签不清、包装相似或片形相似等。
分析建议:老年人用药行为需要修正。老年人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比例整体不高,且与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相关。随着老年人文化程度升高,阅读说明书的比例增加,但用药依从性的比例有降低的趋势。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这4种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主要为处方药,而处方药说明书是针对医务人员而设计的,没有针对公众阅读的药品说明书。国际上曾有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调查显示,对药物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的叙述内容不理解率达70.9%和40.2%。因此不难理解,即使是较高学历的老年人用药时参阅药品说明书的比例,也仅有33.33%。目前93.33%的药品说明书字体太小、用词专业、内容复杂,很难让公众尤其是老年人正确解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导致老年人误服或漏服,特别是漏服的比例较高,不适当的补服将会引发不良后果。因此应倡导社区老年人采用服药卡片、图标、时间表、定时器、单剂量储药盒等方式提醒自己按时服药。建议社区药师积极开展用药安全知识的宣教,提示老年人分开存放包装、片型相似的药物,以免误服。同时,希望能增加药物片型的差异性。
调查结果:对于自己现在正在服用的药物,表示很清楚只有40人(8.26%),381人(78.72%)部分了解,63人(13.02%)完全不了解自己所用的药物。
分析建议:应关注老年人自我药疗能力。在此次调查中,有91.74%的老年人不完全了解自己所用的药物,使其缺乏用药的自我保护屏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采用如下措施:药师在为老年人服务时,耐心交待用法用量;发药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还应在药品包装上做明确标识,字体应大而清晰,必要时可以用图示法提醒患者;药师应利用老年大学讲堂或深入社区等方式开展合理用药宣教,从而提高老年人用药的安全意识。
调查结果: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认为是由合格药物引起的有190位(39.26%),认为是不合格药物引起的有39位(8.06%),认为是由于过量用药引起的有48位(9.92%),不清楚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的有207位(42.77%)。
分析建议:应关注老年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2006年天津市公众认知度调查显示:有17%的公众可以正确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含义。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高于天津市的调查结果。但仍有60.74%的老年人不能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而60岁以上的老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因此提高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度,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保证其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医患纠纷的重要手段。
调查结果:有17.21%的老年人表示了解药师的工作内容,有42.21%的老年人听说过药师,另有40.58%的老年人完全不了解药师;只有21.11%的老年人表示曾经接受过药师的指导;有459人表示药物信息是来源于医生,占94.83%,咨询药师的只有15人,占3.10%。
分析建议:应强化药学服务,提高药师社会认同度。调查数据表明药师在我国公众尤其是老年人的心中还是很陌生的概念。在英国的社区医院,有的临床药师直接面向病人服务,他们的工作甚至细微到教老年病人吃药的时间顺序。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剂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而目前我国公众对药师缺乏认识,主要原因是社区药师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药学服务需求。而据王育琴等在2006年对北京市海淀区和宣武区169名社区药学服务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历在大专以下人员比例分别为81.82%和88.51%;没有药学职称的人员比例分别为54.55%和75.42%。社区药学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低、职称低的问题,且药学服务技能的培训项目少,因此他们很难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同时,尽管大型综合医院的药师均受到过较好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但目前患者过度集中于大型医院就诊取药,导致这些药师们忙于药品的简单调剂,无法发挥其药学服务的专业优势。王育琴介绍,其科室2006年平均每种药品发药核对用时约20秒,而在这20秒内,药师要做到“四查十对”,这就很难开展良好的药学服务,只能靠药品包装的简明标识来提示患者。由于上述原因,使老年人甚至大多数公众很难体会到药师的服务价值。因此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能力,提升药师社会影响力,是促进老年人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
此外,社区药品的可获得性仍然需要改进。进入老龄化的北京等很多城市,老年慢性病已成为重要公共问题。老年人口患病率高,行动不便,对社区的卫生服务需求增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离家近和能报销是老年人选择取药地点的主要原因,但82.64%被调查老年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药的顾虑为药物品种不全,多数老年慢性病人首诊在大型综合医院,而再次取药时,社区卫生服务站取不到,不能保障患者用药的连续性。就循环系统药物而言,三级医院医保目录内的循环系统用西药品种数约150种,基本能保障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而可供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的医保目录内西药品种数约100种,有些社区服务站药品品种总数不足300种。这样有些患者为了取药不得不舍近求远到人满为患的大医院排队等候。并且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就诊医院取药,导致74.79%选择去大型医院取药,无形中给大型医院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也使老年人感到看病难,取药更难。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得到综合、连续的服务,提高社区药品的可获得性,以满足老年慢性病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相关链接
老年人用药具有特殊性
老年药动学改变的特点为药代动力学过程降低;绝大多数药物的被动转运吸收不变、主动转运吸收减少;药物代谢能力减弱,药物排泄功能降低,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
其一,口服药物是经过胃肠道进行吸收的,因而药物的吸收受到胃肠道功能的影响。老年人胃壁细胞功能减退,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血流量减少,胃肠蠕动功能减弱等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此外由于胃液的酸度下降,使某些药物在胃中的降解减少,其生物利用度大大降低。如老年患者对苯巴比妥、地高辛、左旋多巴、氢氯噻嗪等药物的吸收显著减少。此外,有些药物由于胃排空减慢导致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而使其吸收增加,如维生素B。而且老年人常用泻药的情况也会使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减少。
其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血流量、体液pH值、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及药物与组织的结合等因素的影响。而老年人循环功能较差,影响药物转运。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器官与药物的亲和力等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游离药物增加,易出现副作用。
其三,药物的代谢主要受到肝脏功能的影响,而老年人肝血流量和细胞量比成年人降低40%~65%。肝脏微粒体酶系统的活性也随之下降,老年人肝脏代谢速度只有年轻人的65%,因此,药物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易造成某些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蓄积。如老年人使用利多卡因、普萘洛尔、保泰松和异戊巴比妥后,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
其四,肾脏是大多数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包括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功能和重吸收功能降低。这些因素均可使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出体外的药物发生蓄积,表现为药物排泄时间延长,清除率降低。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用药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老年人往往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机会也比一般人群高,这一切都决定了老年人更加需要药学服务。尤其是在社区,针对抗菌药、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催眠药等老年人的常用药,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和用药特点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可以减少老年人用药后不良后果,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