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话: 0571-87234469
  • 传 真: 0571-87245803
  • 电 邮: zjyyyx2007@163.com
  • 邮 编: 310003
  • 地 址: 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路96号绿地中央广场11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马兜铃酸肾毒性机制研究获进展
时间:2011-07-25 17:01:53        发布/来源:中国医药报


              马兜铃酸(AA)是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和巴尔干地方性肾病(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BEN)的致病原因,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氧化和还原是AA的主要毒性成分AAI在不同物种体内快速清除必不可少的代谢过程。然而,哪些酶参与AAI体内的氧化、还原代谢以及此代谢过程在AAI肾毒性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安评中心前期的研究工作表明,肝脏CYP1A参与AAI的氧化代谢,此代谢过程使小鼠血液及肾脏中AAI的含量降低继而减轻AAI所致的肾毒性。该研究结果已在Kidney Int杂志上发表。


  肾脏不仅是还原代谢AAI能力最强的器官,也是AAI毒性的靶器官。因此,该中心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哪种酶参与肾脏AAI的还原代谢以及此代谢过程对AAI肾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AD(P)H:醌氧化还原酶(NQO1)在肾脏具有较高的活性,且分布位置与AAI所致肾脏病变的部位一致。NQO1的抑制剂双香豆素、苯茚二酮均可抑制AAI在肾脏内的还原代谢,延缓AAI的血浆清除。虽然抑制剂处理后,小鼠血液和肾脏中AAI的含量明显升高,但其所致肾毒性却显著降低,表明NQO1参与AAI在肾脏内的还原代谢,且这一还原代谢过程可能是AAI诱发肾脏毒性的主要原因。


  此部分研究结果最近还发表在毒理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杂志《毒理学》(Toxicol Sci)上。该结果为深入研究AAN机理提供了新的依据,为马兜铃酸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也为中药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