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王京华教授课题组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应用肝素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率为15.6%,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HITTS)发生率3.13%。
在黑龙江省科技基金项目支持下,课题组率先建立起国内HIT诊断体系及诊断方法,强调检测血小板计数的必要性,并揭示了HIT发病与血小板Fcγ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期从遗传学角度提前获得用药警示。此项成果近日被评为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肝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凝药物,主要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介入、急性冠脉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心房纤颤、外周血管栓塞、透析和体外循环等。其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但某些患者在用肝素过程中往往出现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并非出血,而是引起广泛的动静脉血栓,乃至致残甚或死亡。对此,国外上世纪90年代即有了较为完善的HIT诊断体系,而国人对此尚认识不足;近年来国内虽然已见到相关文献综述,但仍无大宗的对HIT及HITTS发病现状的报告。
2006年4月~2007年12月,王京华教授和她的课题组随机连续观察了在哈医大二院外科住院的96例患者,这些患者均连续应用普通肝素7天以上。课题组对他们分别进行了血小板计数、HIT抗体检测、血小板聚集试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颗粒。观察结果发现:本组病例HIT发生率为15.6%,HITTS发生率为3.13%,接近国外报道水平。其中,以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最严重,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却很少发生出血,多为病理性血栓形成。
在上述观察结果的基础上,王京华教授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套HIT诊断体系,即对应用肝素的患者常规进行血小板检测,若发现血小板减少,则给予HIT抗体检测初筛;若HIT抗体呈阳性,则行血小板聚集试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微颗粒;若以上两项检测任意一项阳性或二者均为阳性,就能诊断HIT。一旦出现HIT,应立即停用肝素,改用其他抗凝药物,如重组水蛭素、阿加曲班、比伐卢定等。而达那肝素虽然能使90%的HIT患者血小板得以恢复,但仍有10%HIT抗体与达那肝素存在交叉反应,因而不提倡应用此药物。
专家评价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临床使用肝素的病人数量非常大,推测HIT和HITTS的发病率不在少数,只是临床医生对此病不认识或重视不足,易于误诊误治。专家呼吁说,肝素治疗的并发症须引起各级医院的高度重视,要开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促进基层医生对HIT的认识,减少HIT的致残致死率;同时,各医疗机构应常规开展血小板计数的常规检测,倘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用肝素,换阿加曲班或水蛭素。有条件的大医院可成立HIT检测中心,用于HIT的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