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考虑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可能性,这是今年日前发布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该《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学组与糖尿病学分会的专家进行联合讨论,共同达成。
OSA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时什么?其与2型糖尿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OSA的治疗有助于血糖的控制?我国首次由呼吸病学分会与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发布的《共识》其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常委、睡眠学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何权瀛教授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请两位专家对此《共识》进行解读。
两种疾病互为危险因素
《共识》中有关数据显示,OSA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40%,而一般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只有9.7%;而糖尿病患者中OSA的患病率可达23%以上,在某些类型的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SDB)中可高达58%。《共识》还表明,超重和肥胖是引起和加重OSA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肥胖也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纪立农指出,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足以提示我们应该关注OSA与糖尿病的紧密关联,“可以说这两种疾病其实是同一个病因的不同结果,它们之间互为危险因素”。而肥胖就是OSA和糖尿病的共同病因,很多OSA患者往往伴有肥胖的临床表现,而肥胖人群则是血糖代谢异常的高危人群。但是以往在临床工作中,呼吸科医生对OSA患者是否伴有糖尿病缺少应有的重视;而内分泌科医生对OSA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也缺乏警惕性。
“当临床医生无论遇到这两种疾病当中的任何一种时,都应该想到另外一种疾病可能同时存在。”何权瀛用一句话概括了OSA与糖尿病之间的密切关系。他指出,OSA和糖尿病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且都属于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更重要的是,二者就如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一样,彼此紧密相连。因此需要临床医生将两者捆绑在一起,进行思考和诊断、治疗。
《共识》中指出,多导睡眠图(PSG)诊断的OSA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的呼吸暂停加上低通气次数)>10次/h者,较非OSA者更易发生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也就是说,OSA越厉害,发生糖尿病的可能越大。”何权瀛说,“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睡眠时血氧饱和度下降与空腹血糖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浓度显著相关(校正肥胖参数后)。说明OSA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OSA的严重程度与胰岛素抵抗程度相关,而胰岛素抵抗是目前糖尿病治疗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认识其关联性有助提高早期诊断率
纪立农指出,《共识》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于加强两个专业的医务人员对OSA与糖尿病这两种疾病共存现象的认识,在诊治一种疾病的同时要考虑到另外一种疾病存在的可能性,以提高两种疾病的诊断率和管理率。同时促进对这两种疾病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共识》指出,临床医生在诊治所有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时都应考虑存在OSA的可能性,尤其是出现以下情况时:(1)打鼾、白天嗜睡;(2)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控制困难;(3)顽固性难治性高血压,且以晨起高血压为突出表现,昼夜血压节律为非杓型或反杓型;(4)夜间心绞痛;(5)夜间顽固、严重、复杂难以纠正的心律失常;(6)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反复发生脑血管疾病(出血性或缺血性);(8)癫痫;(9)老年痴呆;(10)遗尿、夜尿增多;(11)性功能障碍;(12)性格改变;(13)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14)不明原因的红细胞增多症等。
纪立农介绍说:“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多种既简便,诊断率又很高的仪器应用于临床,内分泌科的医生可以很容易对门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OSA的诊断。这些仪器是通过监测患者睡眠时的呼吸节律、血氧浓度等进行判断的,这种无创性检查不用住院,患者在家睡觉时进行监测即可,因此医生容易掌握,患者也易接受。”
为提高两种疾病的早期诊断率,纪立农还强调:“对每一位在门诊遇到的糖尿病患者,我们要求内分泌科医生都要进行一项工作,那就是关于OSA的筛查问卷。问卷主要是了解患者的睡眠以及体力情况,通过简单的打分,可以筛查出OSA的高危人群,然后再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最后做出诊断。”
何权瀛说:“有数据显示,OSA患者的寿命会比没有OSA的人减少很多,因此只有对此种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才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而作为一名呼吸科的医生,当遇到一位OSA患者时,也一定要同时想到糖尿病的可能,应对无糖尿病病史的OSA患者进行糖尿病筛查,并评估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水平及控制情况。
CPAP治疗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在治疗上,持续正压气道通气(CPAP)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降低HbA1c。“所以我们可以从治疗OSA着手,会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特别是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何权瀛说,“这是《共识》给我们带来的很重要的一点启示,因为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率还不能令人满意,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CPAP治疗3个月后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CPAP治疗可使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HbA1c明显降低。
纪立农也指出,由于OSA患者的低氧状态会导致体内出现炎症反应,造成胰岛素抵抗加强,以及血糖代谢异常。因此,有国外的临床研究显示,通过对高血糖的患者进行辅助机械通气,控制OSA的症状,改善缺氧状态以及由缺氧引起的体内胰岛素抵抗状态,可以改善血糖代谢情况。
纪立农还强调,从病理生理的变化特点上来看,OSA肯定会加重血糖代谢紊乱,是血糖耐量异常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治疗OSA可以明显纠正葡萄糖耐量的异常,这是已经被证实的。但是,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并不是加重OSA症状的病因,一般的糖尿病降血糖治疗对OSA的控制是没有作用的。同时他提到,由于这两种疾病其实是同一个病因(肥胖)的不同结果,因此通过减肥,既可以改善OSA的症状,同时又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同样,控制体重对糖尿病和OSA的预防也都是有用的。
OSA是全身性疾病
最后,何权瀛强调指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医学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科。对于任何一种全身性疾病,都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关注,这就是整合医学。对于OSA的有效防控就需要在整合医学的观念下,由不同的学科来共同解决。因为除呼吸科外,无论在病因、诊断方面,还是在治疗方面,OSA都涉及到了内分泌科、口腔科和耳鼻喉科等多个学科。
“因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和医院的学科带头人能把整合医学的观念贯彻到临床医学当中来,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多学科的评估、治疗和随访,这样才能克服西方医学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弊端,才能加强对疾病的控制与预防。” 何权瀛如是说。
相关链接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睡觉打呼噜是一个人健康的表现之一,是睡眠好的标志。“其实并非这样!研究表明,每4个中、重度打鼾的人里面就会有一个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OSA在临床上主要表现就是睡眠时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和呼吸表浅。”何权瀛说,我国曾对7个省、市做过调查,发现成人OSA的患病率在4%左右。由此换算起来,全国至少有2500万OSA患者,并且随着我国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加,患上OSA的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多。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卫生政策制定者,都应充分认识到OSA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及其社会危害性。
然而,目前无论是OSA的诊断手段(多导睡眠图),还是内科治疗的主要手段(CPAP)都还没有被纳入到国家医保报销的范围内。何权瀛认为:“这是很不合理的,我们希望尽快解决2500万OSA患者的医疗保障问题。这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OSA患者,认识到这种全身性疾病的严重危害。”
在临床表现上,何权瀛介绍说:“OSA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患者虽然表面看来睡眠很好,但实际上却被自己的呼吸暂停反复打断,一个晚上可以被打断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导致患者反复觉醒及睡眠不连续。因此,OSA患者白天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可抵抗的困倦,患者甚至可在与他人说话的过程中就睡着了。这样很容易给患者带来各种危害,如司机开车时睡着了就会造成交通事故。因此,没有经过有效治疗的OSA的患者不适合做需要时刻保持注意力的工作。”
“OSA其实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OSA本身就容易引起和加重心、脑、肺血管的疾病和糖尿病。”何权瀛强调说。由于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全身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该病还会引起继发性的高血压、冠心病(夜间心绞痛)、顽固的复杂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癫痫、老年痴呆,并引起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严重者,由于动脉血管的硬化还可以引起视力障碍;严重继发高血压可引起肾功能的损害;全身炎症反应及缺氧会引起肝功能的损害等。“几乎可以说,除了皮肤、牙齿、头发外,其余人体的系统和器官都会受到OSA的影响,是一个多脏器、全身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