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阿司匹林要把握四大原则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是花费最低、疗效最肯定的疾病干预方式。不仅可以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还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控制上成效更为明显。”作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的主要发起专家之一,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李小鹰教授日前在推出《共识》及《阿司匹林临床手册》的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上述呼吁。
《共识》有效应对危机
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达到9240万人,血脂异常及高血压人群分别达到2亿。专家预测,仅维持此危险因素水平不变的话,2010~2030年包括脑卒中和冠心病在内的心血管事件估计将达2100万例/年,死亡将飙升至800万人/年。
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它所涵盖的冠心病、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令人遗憾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目前还无治愈的方法,凸显出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是指在心血管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据李小鹰教授介绍,这次推出的《共识》不仅考虑到推荐所依据循证证据的强度,也顾及到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的国情,强调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筛查;用药推荐也着重考虑经济效益比,将一级预防落到了实处,是一部“从源头抓起”的《共识》。同时,该《共识》不但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评估以及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吸烟等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的管理和干预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和指导策略,并且对于惟一拥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指南推荐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也作出了明确的推荐建议,这无疑将有效指导临床工作者合理地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使用不足
李小鹰教授还指出,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已近百年,证据充分。最近研究证实,它用于一级预防可使严重心血管事件减少12%,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相对风险降低20%,而且经济效益比十分突出。
然而,据最新一项全国4城市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调查研究发现,心血管病高危患者阿司匹林使用率仅为14%,其中心血管病高危糖尿病患者的使用率也不足1/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医生缺乏心血管一级预防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对阿司匹林的出血副作用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从而制约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由于血栓形成是心血管事件的共同通路,抑制血栓形成,才能把握住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的最后一环,从而使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及高血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更为有效。李小鹰教授说,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严格根据适应证尽快规范地运用,可以把血栓的危险性降低,这已经得到临床的印证——如果还没有患心血管疾病,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如果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使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死亡率。
规范使用有四大原则
阿司匹林规范使用很重要,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强调,阿司匹林并不是该不该用的问题,而是怎样更为安全应用的问题,找准获益大于风险的人群是应用阿司匹林的关键。不久前,美国心脏学会(AHA)在《循环》杂志上在线发表了《急性心血管疾病和卒中患者用药差错》的科学声明,就指出了阿司匹林的使用错误在于使用不足或不当(剂量不正确)。李小鹰教授说,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应从四个方面做好,即掌握合适的人群、合适的剂量、合适的疗程、合适的剂型。她说,阿司匹林第一必须要适用于有适应证的人群,这是最重要的原则;第二个是要用合适的剂量,事实已经证明阿司匹林并不是剂量越大越好,而是应该使用75毫克~150毫克,这种剂量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长期用药中疗效最好。其中一级预防使用75毫克~100毫克,二级预防使用100毫克~150毫克;第三要选择合适的疗程,刚开始需要长期应用,但当血栓控制以后要改为预防性应用;第四要选用合适的剂型,推荐使用肠溶片,特别是缓释剂型,而不是平片,因为平片对胃肠道的刺激太大。
早在2007年,我国就推出了《阿司匹林临床手册》第一版,推动了临床抗栓治疗的进展。随着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循证证据的不断更新,再版《阿司匹林临床手册》已然刻不容缓。此次在李小鹰教授的主导下,《阿司匹林临床手册》不但审慎地综合了全新的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研究成果,也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作出了更为客观的评价,还特别突出了其临床应用的规范性,并以问答的形式有针对性的描述了临床中阿司匹林的使用。
据了解,为提高全民健康意识,《阿司匹林临床手册》除了推出医师版外,还编纂了大众版,面向广大患者及全体读者。后者更为浅显易懂,可帮助读者初步了解心血管一级预防的基础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