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话: 0571-87234469
  • 传 真: 0571-87245803
  • 电 邮: zjyyyx2007@163.com
  • 邮 编: 310003
  • 地 址: 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路96号绿地中央广场11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多巴胺D2受体对觉醒行为起重要调控作用
时间:2010-04-20 09:08:15        发布/来源:中国医药报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志力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大脑内蛋白质多巴胺D2受体是调控觉醒行为的重要受体。该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界有关睡眠、觉醒调节理论系统,为临床治疗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换床入睡难”的“第一晚效应”顽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医学上把一些换床后无法入睡的现象称为“第一晚效应”。资料显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工作压力、不良夜生活习惯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致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存在睡眠问题,其中不少人因经常出差不能在习惯的床上睡眠和入睡前情绪改变、精神亢奋或紧张,难以入眠,深陷“第一晚效应”的痛苦之中,严重影响了次日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多巴胺系统调控运动、情感、奖赏、认知等生理过程,与药物成瘾关系密切。但人们对多巴胺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及机制认识非常有限。黄志力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曲卫敏、徐昕红等,运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通过记录一种已经基因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小鼠的睡眠过程,并结合药理学等手段,从基因到行为解析了多巴胺D2受体在睡眠觉醒调控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与正常小鼠(野生型小鼠)相比,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的小鼠,活动期维持觉醒困难,睡眠量增加。为模拟人在新环境下(如出差住宿等)出现“换床后”的失眠现象,研究人员更换了动物居住环境,考察小鼠在新环境中的睡眠行为。结果显示:多巴胺D2受体正常的小鼠面对新环境刺激,极为不习惯,入睡困难;而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的小鼠,则“高枕无忧”,迅速入睡。


  上述研究提示:多巴胺D2受体拮抗药可成为缩短入睡潜伏期的有效药物,成为治疗“第一晚效应”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