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新药在经过了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后才能批准上市。然而,由于试验病例少、研究时间短、试验对象条件控制严格等因素,新药在大规模上市后,许多新的、严重的、与疾病相关的、与联合用药相关的风险在药品上市后才会逐步显现。随着世界各国对药物安全性重视程度的提高,各个国家纷纷建立了药物警戒体系以解决这种药品上市后风险问题。因而,目前药物警戒已不只局限于传统的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监测,而成为上市药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在医疗机构中,药物警戒工作也对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药品从研制、生产到使用,医疗机构是整个链条的终端。在我国,作为用药的主体单位,医疗机构在药物警戒工作中处于特殊地位。借由加强药物警戒工作,医疗机构可以提升自身的药事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药物警戒工作在新药引进及药品淘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市药品虽然均经过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但由于动物与人之间存在着种属差异,且存在试验观察周期短以及受试人员的数量和条件限制等因素,获准上市的药品并不意味着是绝对安全的,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观察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及时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进行评价,使医院药品管理部门从更深层次上综合考虑药品的效益和风险,从而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合理,是医院药事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
药物警戒工作的成果,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开展药事管理工作的有力依据。
新药引进 作为目前药事管理的主要工作,新药引进更多的是关注药品的质量、有效性和降低成本。近年来,随着药品临床试验逐步规范、药品生产流程管理不断严格,药品的质量、有效性有了根本的保障。因此,药物警戒信息将成为医院选用药品的主要依据。
新药引进过程中需将拟引进品种的药品说明书、国内外研究资料等相关资料交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相关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①临床各科对新药的评估。要求临床各科主任组织本科的医生对拟申请引进的新药进行讨论,其重点是评估所申请药物引进的必要性、循证医学依据、与同类产品的比较等;②药学评估组相关成员对新药的评估。之后,药学评估组会根据药物警戒的要求,进行合理用药方面的评估,包括药物相互作用、用药注意事项、国内外相关不良反应报道等,并提出重点注意事项方案。
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上述两方面的评估,进行风险/效益评价,最终投票决定新药是否引进。如上海市吴泾医院在2005年讨论新药洛美沙星注射液申请报告时,依据药剂科提供的有关洛美沙星在同类产品中抗菌效果并无明显优势而其光敏反应的发生率却最高,以及其在欧美等一些国家已经被撤市等信息,而未通过新药引进评审。
对引入临床试用的药品,院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可立即对其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按相关程序报告与汇总。相关的临床科室负责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新药的临床试用期结束后,由药剂科主任及申请新药的临床科室主任在药事管理委员会会议上将试用期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及疗效情况分别进行汇报,药事管理委员会委员根据报告情况及其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提问,并最终对该新药引进与否作署名投票。这一过程同样需要药物警戒参与其中。
药品淘汰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药品淘汰。医院药品淘汰的基本原则是将毒副作用大、使用不方便、疗效不确切、疗效差以及性价比差的品种淘汰。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到对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这些正是药物警戒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药品淘汰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相关的文献资料、医院内部的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涉及药品使用的投诉与纠纷等。通过药事管理委员会对药品的风险-效益综合评价后进行药品淘汰,这是药物警戒价值的重要体现。
药物警戒可使用药更加合理
合理用药是医院药事管理的核心工作。合理用药包括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和经济四个方面的内容,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其中的两个要点。前者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后者则是对症选药,即所选药物的治疗作用符合治病的要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药物警戒工作提供的依据,通过药事行政管理的强制性,在各科室实现药品的选择与淘汰、安全用药信息的发布及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纠正等措施,这对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如上海市吴泾医院自2006年起,在新药评审过程中实行由药剂科在例会中逐一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在同类品种中的优劣、使用注意事项、禁忌证、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的项目等,并通过将药品信息和例会决议及时发放到临床科室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的开展。又如在使用鱼腥草注射液时发现其说明书中用法含糊不清时,药事管理委员会暂停此药使用,要求厂家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并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同意后再付诸临床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在国家统一停止使用之前,院月均用量3000人次,无严重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各医疗机构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经建立了不良反应监测体系。随着临床药师工作的不断深入,全新的药物警戒体系已经在医院初见雏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汇总和药品正确用法用量的信息通过药讯/药学服务简报(药学服务简报是药讯的有效补充,其形式灵活,可针对医院内出现的任何与药品使用有关的信息进行公布)的方式对临床用药加以警示,对药品安全合理使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目前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97.1%来自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目前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主体。以合理用药为前提,发挥药物警戒工作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快速提高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水平的最佳途径。积极推进药物警戒工作,可以使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得到发展的推力。
药物警戒水平影响到医院药品使用的全过程,通过强化药物警戒来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可以使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更趋合理,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