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较健康人群更易发生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但使用特定的鸡尾酒疗法方案可以改善、预防或延缓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月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刊物《艾滋病杂志》上。
既往研究已明确HIV感染可显著增加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但是否增加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尚不明确。为了找到HIV感染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李太生教授与心内科曾勇等选取41例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41例接受了鸡尾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以及43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经典心血管危险因素、HIV感染指标以及用于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脉搏波速度(PWV)及踝臂指数(ABI)等指标的检测。
PWV指数是目前较公认的测定动脉弹性功能的方法之一,ABI指数是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臂动脉收缩压之比,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WV指数越高,表明血管的弹性越差;ABI指数越低,表明患病风险越大。研究数据表明: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PWV指数显著高于正常,而ABI指数低于对照组,提示HIV感染可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数据还表明:经过鸡尾酒疗法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PWV指数比未经治疗者明显下降,而ABI指数有所回升,提示特定的鸡尾酒疗法方案有望改善、预防或延缓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IV感染是降低ABI的独立风险因素,即HIV感染是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也就意味着,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如高血压、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威胁患者存活的血管疾病。
课题组负责人李太生教授介绍说,“鸡尾酒疗法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寿命,使我们有机会对长期感染HIV者的继发疾病展开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提示我们,应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易发生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情况予以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延缓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