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结直肠癌病例约80%~90%已属中晚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表现为癌肿穿透肠壁全层,侵及邻近的组织器官。在近日接受笔者采访时,中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指出,随着近年来对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外科技术、外科理念及围手术期处理手段的不断进步,即便一些已经存在肝转移的病例,只要病灶孤立单发或较局限,并且其自身状况和医疗条件允许时,应积极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术,使患者能因手术而获得一次治愈的可能。
事实上,对上述部分患者采取联合脏器切除及同时性肝转移灶Ⅰ期切除,已得到业界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可,国内多家医院及肿瘤防治中心也肯定了这种手术的近、远期疗效,并认为这种方法在安全性方面与没有接受联合脏器切除的病例无显著差别。
但在接受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其受累的组织器官在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并无癌浸润,仅表现为慢性的炎性浸润改变。有癌浸润的病例予以联合脏器切除,自然有望得到长期生存的机会。而这些术后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局部仅为炎性浸润的病例,选择手术治疗是否正确,患者是否能从这种手术中获益,仍在学术界存有不同的见解。
支持结直肠癌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的学者认为,这种局部晚期的病例,术前难于判定手术切除的范围,惟有详细的术中探查方可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且术中无法准确判定受累组织器官是癌性浸润还是炎性粘连,为确保彻底清除病灶,必须施行联合的受累器官切除手术,同时这种扩大的切除范围也有利于防止术后的局部复发。况且即使在术后病理检查中,证实为炎性浸润者也会存在一部分漏检的病例。
而反对此类手术的学者的观点主要是:一切组织器官皆有其各自功能,切除后患者必然会出现功能缺失的表现,医生应以对患者造成最小创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此类手术术中可行冰冻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学结果决定是否行联合的脏器切除。
根据哈医大肿瘤医院积累的一组517例联合脏器切除的病例资料,王锡山教授认为,术中行冰冻病理学检查虽可提高切除的准确性,却不符合无瘤操作的基本原则。他认为,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决定了其发病特点。结直肠癌在人体的实体性肿瘤中属于生长较缓慢的一种肿瘤,其主要表现为肿瘤在沿肠腔环形发展的同时,由黏膜层向下穿透发展,突破浆膜或肠壁后,可侵犯邻近组织器官。虽然肿瘤可能很大,周围浸润也较严重,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化较好、生长缓慢,淋巴结转移较晚,故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术能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多数肠管周围空间较大,受累组织器官多为非重要生命器官,联合脏器切除具有可操作性。并且60%以上的病例无淋巴结转移;发生转移也多限于局部淋巴结。
当然,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利弊兼有,得失共存。获益和所得在于患者因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赢得了宝贵的长期生存机会;弊端和损失是这类手术均属于大型或特大型手术,多数患者需在术中方能决定具体的术式。并且术程耗时长,器官切除增多,手术风险加大,术后并发症亦会相应增加。同时,切除了患者相应的受累器官,其近远期的身体生理功能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影响还可能是长期和严重的。就医生本身而言,王锡山教授指出:详尽的术前准备,是保障患者手术顺利安全的关键所在;要严格掌握好切除范围,既须保障手术切除的彻底性,以避免残留,又要防止手术的盲目扩大,带给患者不必要的伤害,这点对医生的术中判断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