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曾在国外工作12年。2008年1月,他陪一位朋友去医院看病后感慨,在国内,看病对病人来说是巨大的折磨,对陪同病人的健康人来说相当于去一次健身房。在医院,往往是一楼挂号,二楼看病,三楼照片子,到对面楼取结果,再回到一楼缴费……对于医院服务,他有3个期待:医院能否重视时间管理,通过开展预约服务,让大家在一个“靠谱”的时间段去看病;能否把一些流程合并,减少患者来回排队的煎熬;在医院转向的时候能不能有人面带微笑给指引一下,有时候多一句解释就能让病人少走很多弯路。
在2009年,王先生的期待慢慢变成了现实。
这一年来,随着卫生部相继推出预约诊疗服务、先诊疗后结算、严格投诉管理等举措,推广医务志愿者服务模式,以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目标的“门诊革命”大幕就此拉开。
预约诊疗:剑指看病难
预约诊疗是国际医疗界的通行做法,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看病难,还可以合理分流病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在进行一系列密集调研后,2009年8月5日,卫生部就《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9月30日,卫生部正式发布《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从11月开始,公立医院中的所有三级医院都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二级医院也要逐步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医院要逐步提高预约挂号占门诊挂号尤其是专家门诊号的比例,按照预约优先的原则,逐步做到预约挂号患者优先安排就诊。
其实,不少医院早已开始推行预约诊疗服务。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在2005年推出预约挂号服务,提供电话预约、网上预约、来院预约3种形式。为方便复诊病人,该院还增设了自助挂号机。患者只需将上次就诊的门诊病历条码在自助挂号机上一扫描,就可完成自助挂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起步更早,在1996年就推出预约挂号服务。2007年,该院联合中国电信成都“114”信息服务系统,推出实名制预约挂号服务。为解决外地病人挂号不方便,2008年10月,该院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推出华西健康龙卡。患者只需在当地办理该卡,在任何地方拨打成都“114”,报上卡号,就可预约该院的门诊号。如今,该院全部号源开放预约,预约挂号量已达门诊量的一半。
江苏省常州市则开始探索由政府搭建预约平台,既方便百姓,又为医院减负。从2009年9月15日起,常州市卫生局设立统一的电话预约热线“9688980”,对9家市级医院进行编码。常州市的老百姓只需拨打这个电话,根据语音提示,按键转接至所需预约医院号码,报上身份证号码即可完成预约挂号。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预约诊疗在各地陆续开始探索。各地的经验表明,预约诊疗要让患者真正感到方便,必须引入精细化管理。比如,对医生出诊进行严格管理,不得随意停诊,如果医生停诊,医院要及时通知预约者。在病人爽约问题上,既要呼吁病人诚信守约,医院也可以通过短信方式提醒患者按时就诊。
推行预约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解决看病难之外,还包括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对出院病人进行复诊管理,实现对病人的连续管理,最终迈向“管理式医疗”。而这些恰恰都是国内医疗界的软肋。因此,预约诊疗仍然任重道远。
先诊疗后结算:缓解就医烦
不久前,小杨因发烧去北京地坛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她,先缴纳200元押金,每次诊疗费用会直接扣除。小杨发现,这样的确省心了。过去都是医生先开化验单,患者拿着化验单去缴费,检查完毕,医生开处方后,取药时还要排队缴费。现在,只需看完病一次性结算即可,简化了就诊流程,节省了时间。
这一变化,源自卫生部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医院开展的优化服务流程、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试点工作。门急诊先诊疗后结算,医院可对每位病人收取押金,并设置独立的信息识别码。病人每接受一次诊疗,信息系统就会自动从押金中扣除相关费用。押金完全用于诊疗,不会被挪用,患者也不必担心被多扣钱。对于急诊患者,卫生部重申,医院必须坚持“先抢救后付费”的原则,不能因为患者不交钱就不救治。
首诉负责制:终结踢皮球
陈女士在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看门诊时,还没说完自己的病情,医生已经匆匆开好处方递给她,叫下一名患者进诊室。陈女士很不满,认为医生不负责任,万一误诊了怎么办?她想到了投诉。结果,门诊办推到了医务处,医务处说找总值班。跑了一圈却遭遇踢皮球,陈女士带着满腔怒火离开了医院。
患者投诉无门、投诉后石沉大海的现象层出不穷,不仅损害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也容易激化医患矛盾,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今年8月5日,卫生部就《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12月1日,《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印发。该《办法》要求医院提高医患沟通能力,设立医患关系办公室或指定部门统一承担医院投诉管理工作,实行“首诉负责制”。医院投诉管理部门接到投诉后,应及时了解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投诉人。
病人是医疗服务的最直接体验者,病人的投诉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医疗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医疗机构不仅要重视投诉,及时将结果反馈给投诉人,而且要善于从投诉中发现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医疗服务,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提高。
医务志愿者:让我温暖你
从4月2日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医的患者发现,该院门诊大厅里多了一些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不明白就医流程,志愿者会为你导医;不会操作自助打印报告单的机器,志愿者会教你操作。患者们感觉心里踏实温暖多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启动该项服务后,首批168名志愿者在门诊大厅为患者服务,包括该院医务人员、社会监督员、医学生及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民主党派人士、离退休老职工和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中学生等。
8月24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布将在多个科室推广志愿服务。
12月1日,中国医院协会倡议全国各医疗机构学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
12月4日,卫生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八部门携手举行了“志愿者服务在医院”活动。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也在这一天穿上绿马甲,体验了一回医务志愿者服务。他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病房,将术后3天的小患者子谦从病房护送到放射科拍片子。
在最需要温情的医疗领域,志愿者架起了医院与患者沟通的桥梁。而志愿者的主力是医学生,他们在服务过程中亲身感受了患者的痛苦,成为医生后,他们将会更体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