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话: 0571-87234469
  • 传 真: 0571-87245803
  • 电 邮: zjyyyx2007@163.com
  • 邮 编: 310003
  • 地 址: 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路96号绿地中央广场11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防心血管事件再发需找到抗栓治疗的平衡点
时间:2012-04-13 14:18:41        发布/来源:中国医药报


  EPICOR-Asia研究将提供相关数据

  日前,第十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就介入心脏病学近年的科研进展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和钱菊英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就“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治疗管理模式及长期预后”与媒体进行了沟通与交流。专家们指出,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抗血栓治疗管理模式的长期随访”研究(EPICOR-Asia研究)将为我国的ACS治疗提供相关的数据和模式。


  ACS是冠心病的一个类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以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为特点,因其发病急、病情重,往往导致患者因急性心肌缺血而死亡。


  目前,临床上针对ACS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等手段使血管恢复通畅;二是药物治疗,其中最重要的是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如抗血小板、抗凝以及溶栓治疗等,同时还包括应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进行的抗缺血治疗。而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也是ACS患者长期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防止心血管事件再发对于ACS治疗来说至关重要。葛均波院士和钱菊英教授均强调,ACS患者除了介入治疗以外,抗血栓和抗缺血药物治疗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在应用抗栓药物时,缺血和出血并发症均可致命,长期死亡率是二者的“复合”结果,缺血事件减少的同时,如果出血并发症危险增加,同样会威胁ACS患者的长期预后,反之亦然。临床研究证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显著降低ACS患者的死亡率,但在增加心血管获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出血风险增加的担忧。作为临床医生,必须找到抗栓治疗平衡点,即心血管风险降低的同时不显著增加出血事件。


  同时,临床实践中也发现,并非所有的ACS患者都得到了充分的治疗,包括血压、血脂等一系列危险因素的临床控制达标情况仍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新型药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因差异带来的疗效欠佳问题。如在抗血小板治疗方面,近几年出现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进一步有效减少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同时,亦可避免基因差异带来的疗效不足,因此,新近发布的ACS治疗相关国际指南如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非ST段抬高ACS指南、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指南等,对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推荐与以往相比有所变化,除了常用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外,去年在欧洲和美国最新上市的替格瑞洛也被列入其中。


  霍勇教授表示,2011年中国有近百万新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不断在上升,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中国现有的关于ACS患者的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临床研究的时间较短,入选患者类型对于临床实践的真实反映有限等。因此,需要有一项历时更长、更接近真实世界的研究来帮助提供包括ACS患者长期预后、中国治疗模式下的药物经济学等在内的数据。由中国、韩国、印度等共同参与,阿斯利康(中国)支持的EPICOR-Asia研究正满足了这一需求。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表示,该研究将关注ACS患者的临床真实治疗情况及其预后,评估不同治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风险与获益。


  据悉,该研究将入选13000余例亚太地区的ACS患者(其中包括中国患者8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