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专题论坛扫描
抗生素药物
渴望资源与技术对接 海洋药物加强研究与产业结合
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17家国家级协会、学会等近日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内容丰富,共举办了包括国际生物技术前沿论坛、海洋生物与蓝色经济发展论坛、海峡两岸重大生物技术产业化论坛、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利用论坛、生物环保产业论坛、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论坛、制药企业产业链质量管理与控制——药用辅料专题论坛等10个专题论坛在内的共计22项活动。国内外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在各专题论坛上从自身熟悉的角度共同为我国的药物创新与发展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力争奏响我国药物创新的时代强音。
抗生素药物
渴望资源与技术对接
在国际生物技术前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教授介绍,我国是抗生素的生产与出口大国,总体规模与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但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前沿创新能力和高端品种不足,整体研发水平低,缺乏高科技手段的强力支撑,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严重。与此同时,随着一些新病原菌的不断产生和耐药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发现有效的新抗生素,并增加现有产品的产量,“开拓全新路径,解除制约瓶颈”成为抗生素领域一项世界性、高投入、探索性强的科技难题。
邓子新表示,其实,我国抗生素产业有比较好的基础,不但有众多不同规模的产业化基地,有哈药集团、鲁抗医药、华北制药、浙江医药、石家庄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而且在高校、研究院所等拥有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基础研究力量,在抗生素药物资源挖掘、合成基因克隆及改造、生物合成机理研究、组合生物合成与结构改造、功能基因组学生产工艺优化等国际前沿领域都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许多研究仍明显缺乏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和上中下游之间的有效联系,缺乏资源与技术的有效对接”。
新型抗生素药物创新的主要源泉是天然产物及半合成衍生物,因此近年来国际对抗生素药物源头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邓子新谈到,抗生素资源主要还是利用微生物资源,细菌和真菌是主要来源。我国幅员辽阔,生物多样,原始资源不少,具有抗生素药物创新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缺乏系统研发能力致使研发链脱节,特别边远地区往往又是研发及科技投入比较薄弱的角落,资源浪费甚至流失严重。他强调,原始资源变成有用资源,要经过遗传生化、化学鉴定等系列环节,任何一个都不能发生中断。推动丰富资源挖掘与先进技术应用的对接,能够有力支持抗生素产业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
邓子新呼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很多资源都在睡大觉”,我们应把视野拉得更宽,及时调整观念和思路,充分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的分布和特色、研发瓶颈、技术实力等特点,不失时机地在抗生素药物研发领域采取有效措施,系统整合各路实力,从而建立我国从上游到下游,从源头到产品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研发体系。他表示:“我国抗生素药物亟待继承式研发,渴望链接式攻关。”
海洋药物
加强研究与产业结合
海洋生物与蓝色经济发展论坛可以说是根据本次大会的主办方山东省的地域特色量身定制的一个重要论坛。中山大学副校长徐安龙教授在该论坛上谈到,许多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降压、止痛、促生长等药物生理功效,因此海洋生物成为了新型药物和其他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源泉,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抗肿瘤与抗病毒药物、心血管治疗药物、抗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与抗衰老药物等的开发。由于海洋生物的资源有限以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含量低微,大多数药源不易获得,因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国内外的共识。目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是国际上研究海洋药物的热点之一。
徐安龙介绍,在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方面,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的具有抗艾滋病、抗肿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中科院在芋螺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获得了一种含25个氨基酸、3个对二硫键的新芋螺毒素,并得到了基因工程高表达,该毒素具有强力的镇痛作用和较高的用药安全性;第二军医大学率先从鲨鱼软骨中分离到一种具有抗实体瘤生长作用的新生血管抑制因子,重组表达获得成功;中国海洋大学在海藻多糖类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抗肿瘤新药K-001已经完成了全部临床前研究;中山大学化学系从南海的海绵、海藻、珊瑚等生物中获得了100多种新型化合物等……“正是这些开拓性的工作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徐安龙说。
目前,国际上只有海葵毒素、海蛇毒素和芋螺毒素等少数海洋生物活性蛋白的基因有报道,而未见大规模的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组研究工作。此外,国内外已有的有关海洋生物活性肽类的专利保护都是针对天然活性成分的,尚未涉及到基因,这说明绝大多数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尚未被开发。面对这一机遇,徐安龙强调,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辽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目前在海洋生物活性肽类药物的开发方面我国和世界差距不大,但海洋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产业化水平较低,正在研发的海洋药物真正成为一类新药的很少,而利用我国有限的资金直接进入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是我国海洋药物研究领域赶超国际的突破口之一。他建言,亟须搭建一个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开发有机结合的平台,进行成果转化并向企业辐射,促进我国海洋功能基因的开发及应用进程。
基因药物
重视专利与技术创新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于在林教授在海峡两岸重大生物技术产业化论坛中进行了《生物医药产业进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基因药物是以基因组学研究中发现的功能性基因或基因的产物为起始材料,通过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等相应技术制成,并以相应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的生物活性物质产品,临床上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基因药物的类型包括:生长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肽激素;干扰素、白介素;重组人源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药物;核酸类,如DNA、反义RNA、SiDNA;疫苗,如重组蛋白质、DNA疫苗。
在基因药物研发领域,抗体药物取得的进展最大,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哺乳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已经使抗体药物研发逐渐成熟,成为获批数量最多的药物;以病毒载体为手段的基因治疗药物仅集中于对肿瘤(头颈部肿瘤)的应用,其中两个基因治疗药物在我国获批上市,还有一些正在临床试验之中;重组蛋白药物长效化是药物研发的趋势,几种形成长效新药的技术包括如PEG化、微球化技术、融合蛋白(HAS或Fc)的运用,使长效重组蛋白药物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于在林分析,当前基因药物研发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加强原创性研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核心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赢得竞争主动权。基于我国基因药物研发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于在林认为,改进(长效)基因药物的研发是我国生物技术制药的突破口。药物在体内持续恒定释放(长效)是药物研究的发展方向,利用重组技术实现蛋白药物长效是目前所有可用技术中最理想的技术。
“自主知识产权是基因药物创新的重要支撑。”于在林特别强调,在基因药物研发过程中,一定要有创新的技术和专利;而相关部门在审批时要严格把关,加强专利的保护力度,支持原创专利,防止侵权。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要充当专利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目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不重视在先发明专利,不做创新,看到国内外的新分子药物发明专利就强仿,这些都制约和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于在林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