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话: 0571-87234469
  • 传 真: 0571-87245803
  • 电 邮: zjyyyx2007@163.com
  • 邮 编: 310003
  • 地 址: 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路96号绿地中央广场11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循证医学在中国
时间:2010-03-15 13:21:28        发布/来源:医学论坛报


 

2007年,《柳叶刀》(Lancet)杂志曾经发表编者述评,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有可能不仅在研究数量上,而且在研究质量上领先于世界”。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仍面临很多问题。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克服浮躁情绪,踏踏实实,不断积累,促进我国临床研究的发展,争取用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并在世界医学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2010年2月13日,《柳叶刀》(Lancet 2010, 375:532)发表了我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吉耀教授的述评,文章介绍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循证医学研究开展的概况。


  王吉耀教授曾师从循证医学创始人萨基特(Sackett)教授,是最早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 现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教授经历了我国循证医学研究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对现阶段中国循证医学研究面临的问题有独到见解。现撷取文章重点内容,介绍如下。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主要理念为,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应用目前能得到的最佳证据,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最恰当、最经济的诊断和治疗。


  在文章中,王教授首先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中国的医师、护师及其他医务工作者中迅速推广的情况。


  发展现状


  2001-2006年,中国发行了3本循证医学杂志——《中华循证医学杂志》、《循证医学》以及《中华儿科循证医学杂志》。


  一些学会及协作组织的相继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循证医学在国内的普及,这包括: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1993年成立)、中国临床流行病学工作网(chinaCLEN,1989年加入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1999年成立,是国际Cochrane协作组的第14个成员)、教育部循证医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2004年成立)、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成立)。这些组织的成员分布于中国各地,传播循证医学知识和理念。


  此外,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也已成为所有医学院校本科生和临床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教育部还定期(通常每1~3个月)组织学习班、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活动。


  通过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各学科陆续在循证基础上制订常见病的临床实践指南,以指导临床决策与教学。同时,循证医学理念也被中医药界采纳,并建立研究团队,相关研究的科学性也逐渐提高。


  2007年,中国临床试验登记处成立,在中国注册的临床试验数目逐渐增加。据临床试验注册网站(http://www.clinicalTrials.gov )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学者注册的研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


  存在的问题


  除了成绩,王吉耀教授在文章中还谈到了我国循证医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剖析了原因,发人深思。


  不同地域的医师获得科学证据的机会不均等。在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医师可通过大学购买的数据库(如Medline)免费获得文献。但在偏远地区,医师可能没有较好的信息来源,加之英文水平有限,阻碍了他们在医学实践中运用好的证据。


  世界上大多数临床证据不是来自中国,很少有来自中国的研究结果被纳入系统综述或临床实践指南。1999-2008年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1880篇临床研究中,只有0.21%来自中国大陆。


  1994-2005年间,在中国自然知识数据库中,有关20种常见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只有7%符合方法学准则(标准为Cochrane系统综述准则)。即便在一些中华级医学杂志中,也可发现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使证据的可靠性下降。


  大多数高质量的中国临床试验是由医药公司赞助的药物临床前研究,而由研究者发起的随机临床试验则缺乏基金资助。这些由公司赞助的研究更可能得出有利于赞助者产品的结果,并引起出版偏倚。


  尽管目前政策使中医药学研究成为优先领域,而且部分中医药疗法通过随机试验已显示出其有效性,但由于大多数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差,以及选择性刊登阳性结果,因此大多数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仍不明确。


  导致上述状况的可能因素包括:大多数活跃的临床研究者和医师接受正规研究方法培训的机会很有限。甚至一些中华级医学杂志的编辑和审稿人也不了解或者忽视临床试验的报告标准(如CONSORT、STROBE、STARD及PRISMA)。此外,尽管试验注册可使研究更有效地实施,并符合伦理学原则,但临床试验前登记还没有成为研究发表的必须。


  建议与希望


  王教授在文章中建议,中国临床研究人员应接受正规培训,并获得临床试验方法学证书。她已经将国际上对各种临床研究(例如临床随机试验、观察性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制订的报告标准全部翻译成中文,医师通过网络可以获得(www.chinaclen.org.cn)。研究者须采纳国际通用标准进行科学设计,以减少偏倚。


  王教授还建议,要建立国家级平台以指导和监督多中心临床试验。杂志编辑在接受文稿时,应索取伦理委员会批件、知情同意书和临床注册文件。属于国际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ICMJE)的杂志则应遵循国际出版指南。


  最后,希望政府能够增加对我国临床研究的支持,例如,为临床医师提供研究基金,建立国家级的临床病例库、血清库以及组织库,并对偏远地区的大学给予更多的经济资助。



中国医学论坛报(http://www.cmt.com.cn/yxzx/jdxw/201003/t20100311_235159.html)更多精彩内容请参见www.cmt.com.cn